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1 道试题
1 . 夏朝,启的儿子太康失国后,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西周,“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和行政”。这反映(     
A.社会动荡不安B.中央集权未形成
C.地方控制弱化D.原始民主制色彩
2 . 周王朝有意识地扩展姬姓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异性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其在周王朝的权势地位,于是更多的异性诸侯被纳入“封建亲戚”的行列,作为周王朝的“藩屏”。由此可知(     
A.血缘联系有利于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联姻实现了贵族集团的政治垄断
C.分封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周天子的权势
D.异性诸侯逐渐演变成为分封主体
2023-03-23更新 | 894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
2023-03-07更新 | 1657次组卷 | 19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春秋前期,秦、晋韩原之战中晋惠公被俘,晋国内曾召集国人以征询改立新君的意见。晋惠公遂派人回国,以国君的名义将一部分土地赏赐给国人,名之曰“作爱田”。这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B.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C.重大事务采取集体决策D.兼并争霸战争的频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     
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
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
6 . 下表是先秦史籍中对周王朝部分政治事件的记载,这说明,周王朝(     
《周礼•司寇》国有大事,则集万民于王门。一日询国危,二日询国迁,三日询立君。
《左传•哀公元年》吴之入楚也,使人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
《国语》(周)厉王虐,国人谤王,王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A.最高王权未能实现绝对集中B.政权的贵族色彩较为浓厚
C.中央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加深D.天子的行政大权日渐衰落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材料三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四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廿二史札记》


(3)材料三、四中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的认识?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8 . “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
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
2022-09-02更新 | 2757次组卷 | 39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此后,晋国、楚国都组织过类似的会盟。这说明(     
A.宗法制完全崩溃B.会盟能消除战争
C.周王依附齐桓公D.分封制逐渐瓦解
10 . 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     
A.家国一体化的典型特征B.原始宗教的内隐特征
C.把神权与王权结合起来D.以血缘为衡量的标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