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在古代中国,有些称呼具有深层次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这二十年考古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启示在于王畿和东部地区在体制上的不同。譬如,不管东方的诸侯在传世文献中怎样称呼,在考古发掘所得的青铜器铭文中他们均自称为“侯”……相反地,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宗族之长从未有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

—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秦王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角度分别指出上述两类称呼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皇帝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体现这一地位的具体制度。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4 . 下列材料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朝统治者将其所占领的广大领土分封给许多诸侯,这一制度也是沿用了商朝旧制。一开始诸侯们必须定期到朝廷觐见述职,但后来这一制度逐渐废弛。随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变得逐渐衰微,居住在围有城墙的城市里的诸侯也就开始统治其周围的农村。

材料二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三汉朝皇帝汉高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起初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起从前周朝的分封国的面积要小;而且,它们还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到了公元前127年时,汉武帝又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各封国的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的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朝的制度。与材料一相比,这种制度有什么不同?谈谈你如何看待这种制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高祖实行的制度并说明汉朝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5 . 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祭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视“逃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8 .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体与选官制度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探究问题二: 英美民主政治的评价
该表是某中学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英国组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美国组
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之一。


(3)有同学认为,英国组的材料不足以得出最后的结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的史实。
(4)指出美国组材料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廷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材料三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白虎通·宗族》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1)材料一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

(2)观察材料二图示,你能解释这一制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大宗”“小宗”吗?基于这一制度,西周社会把整个统治阶级分为哪几个等级阶层?

(3)概括材料三包含的主要思想,说说这一制度对于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自商周以来,血缘亲族和地缘关系一直是中
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在此后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先秦时代的姓族宗法组织转型为秦汉以后的宗族组织,又转型为唐宋以后的姓氏亲族组织,再转型为明清以下直到现代的乡村家族组织,虽然在形态上历经演变,但其基本结构却始终保持不变,并积淀为中国人的
深层价值观。……中国的政治家都把治家的方式用于治国,家庭伦理结构成为政治法律结构的原型;中国的官僚政治机构,事实上就是一种虚拟的政治亲属辈分结构。中国的皇帝与臣民、官与民的关系,不仅是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和统治的关系,也是一种伦理亲族关系,这从 皇帝被称为“君父”、清官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官”就可以看出来;这与欧洲中世纪君臣间的关系仅是隶属或者契约关系截然不同。

——《为什么孔子始终打不倒?》


材料二 从很早的时期起,这种血缘亲族关系的纽带在希腊社会中就被打破了,就不
成为维系社会结构的基本关系了。公元前六世纪,由民主主义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所推动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破和改造雅典社会结构中残存的血缘亲族组织。
希腊城邦不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商业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达,航海贸易往来的频繁和扩大,大量外邦人的迁入定居,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腐蚀和瓦解了古希腊社
会中那种血缘性的亲族组织。

——《希腊文明的论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社会血缘亲族关系的特点和希腊血缘亲族关系腐蚀和瓦 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血亲组织变化对古代中国和希腊的不同影 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