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反映了西汉时期淄川国诸王世系、在位年数及王国领地等数据变化表(公元前164年一公元前9年)。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诸王世袭在位年数王国领地
刘贤11年28县
刘志24年28县
刘健20年11县
刘遗35年11县
刘修古28年7县
刘尚6年7县
刘横31年3县
刘交6年3县
刘永12年3县

A.县制行政管辖区不断扩大B.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尖锐
C.中央实现对地方垂直管理D.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学者统计,唐代有 369名宰相,出自 98个家族;而宋代有 134名宰相,出自 126个家族。由此可知,科举制(     
A.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B.优化官僚队伍整体结构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西汉丞相出身统计,对如表解读准确的是
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掾史文吏经学之士其他
高帝到景帝121
武帝5313
昭帝到平帝1911
A.西汉确立以文治国的政策B.汉代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
C.儒家思想的地位不断提高D.西汉王朝选官制度多样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表是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及参与机构变化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宰相总人数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机构变化
唐肃宗1614翰林学士开始参政
唐代宗1210置内枢密使
唐德宗3533
唐宪宗2927翰林学士草诏权
A.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B.三省内部制衡机制强化
C.相权扩大威胁了皇权D.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曹魏、西晋时朝廷选举入仕情况统计,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历史时期出身不同门第占总数比例(%)
高门一般士族寒门
曹魏61.66.332.1
西晋54.235.610.2
A.世家大族社会影响巨大B.优秀官吏被大量选拔
C.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D.九品中正制功能弱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六年(973年)正式确立了“殿试制度”,因而形成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时又将及第进士分为“三甲”(三等)。为防止权贵操纵科举考试、结党营私,宋代建立和完善了糊名、春录、锁院、隔帘等保密制度,严格勘磨(复查)制度,实行别头试、锁厅试。“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式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取才唯进士、诸科最广,名卿钜公,皆由此选。”宋录取的进士人数空前庞大,据张希情研究统计,北宋贡举共开科考试81榜,取正奏名进士35961人(正奏名进士19595人,诸科16366人),特奏名进士、诸科合计16035人,共计51996人。宋代取消了唐代还要通过吏部考核后选优授官的做法,科举得第后即分甲授官,初授官阶比唐代明显提高,而且大多数取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由此形成了宋代的“文官政体”。

——摘编自杨静《科举考试兴亡研究基于科举存废历史的分析》

材料二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资产阶级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贵族仍然把持着高级职位的任免权,并且在传统“恩赐官制度”下,官员的任用不是以官员个人才能为基础,而是以党派基础、关系、门第等为选拔基础。1868年,格拉斯顿就任内阁首相,他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文官体制的改革。1870年6 月4日,格拉斯顿颁布了第二个关于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其规定:(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文官(少数最高级文宫除外......(三)考试合格者,一经培训后按成绩高低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工作。格拉斯顿颁布的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枢密院令确定了文官制度的最重要原则,因此它是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确立的标志。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格拉斯顿确定的文官制度的重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7 . 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部分被撤封诸侯国人口的信息统计。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
诸侯国所在郡国初封时户数国除时户数年增长率(%)
魏其琅讶100030002.4
降阳济南74015001.5
涿250056001.6
东武琅讶2000101003.3
曲周广平4000180002.8
河南130023001.5

A.社会经济的发展B.生育观念的更新
C.精耕农业的出现D.休养生息的实行
2021-03-29更新 | 26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2021届高三3月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设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岳麓版必修Ⅰ

材料二“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宋论》

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材料四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两种表现。结合材料三及所学,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

(3)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要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2017-11-1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