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36郡,并以郡统县。西汉末年增至103郡国(南方29个)。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十四部作为监察区,但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地方事务。东汉末年,为镇压黄中起义,州才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唐代开国以后,重新将郡改为州,又因湖南、四川一带少数民族归降使得州的设置变得更加密集,唐太宗时期一度达到358个州,这样在中央与州之间加设一层监察区变得必要,道应运而生。唐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后来又经历了唐后期及宋辽金的道(路)州县三级制、元代的多级复合制、明清的省县二级制。值得说明的是北宋以后,南方一级政区比北方多。

——据马霄《中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研究》等改编

材料二   1912年10月,北洋政府公布了省制改革草案。其一,废除省级政区,实行道、县二级行政区划制度。“分全国为四十乃至五十余道,道一面为国家行政区划,又一面为自治团体。每道辖县四十乃至五十有余。”其二,实行省道县“虚三级制”。之所以称“虚三级制”是因为“省长官为监督机关,不亲治民事,故为虚级”。第二个行政区划改革方案部分得到了实施,但其试图“废省存道”的用心昭然若揭,因而招致各方面的反对。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东北地方各级政府除了继续在治民以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作用外,也开始把社会管理与建设列为其施政范围之内,突出表现即是各级公署均设有这些方面的专职机构。如在省级政区,三省除了在省公署内均设有主管本省教育与实业的教育司(厅)实业司(厅)等机构外,其他一些由中央政府直辖的具有社会管理与建设职能的机构也相应成立,如东三省林务局、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采金局及各省管理土地清丈与开垦荒地的机构等。

——摘编自杨卫东《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东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与民国北京政府地方行政体制调整的异同,并对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影响作简要评析。
2019-12-12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到清两千多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的说它是“专制政治”了。我们平心从历史客观方面讲,这两千多年,在政治上,当然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流弊。以前曾不断的修改,以后自然仍非不断的修改不可。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找出几条大的趋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项中国古代的制度,从“得失”的角度自拟论题进行评述。(要求:制度明确,论题鲜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理论升华。)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政区划的第二个地理要素是边界,边界的概念是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出现。西周封建时期,所建立的还是据点式的城邦国家,星罗棋布的封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存在大块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尚无明显的边界。春秋以后,在经济逐渐发展、边区日益开发、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双方敌对倾向加强,以至于出现战争,争夺隙地。春秋后期,战争越来越频繁,渐渐就有陈兵守境之势。战国时期,边境概念完全形成,城邦国家已转化为领土国家。各国之间夺城略地,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领域,边界概念自然十分明确。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海内后,分天下为36郡,以山川作为政区划界的基本依据。唐代开国以后,正式提出山川形便的原则。唐代的州界有许多延续下去,成为宋代的州(府)、元代的路和明清的府的边界,长期稳定达数百上千年之久。但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代犬牙相入原则走向了极端,尤其在行省的划界上。例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南岭而有广西;江西行省也越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元代的行省设置导致地方无险可守,于长治久安颇为有碍,纵向建省,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二为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不利。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行政区划中边界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古代政区划分原则的演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力时,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也可以不受上一级监察长官的左右。隋唐时期,其独立性更加明显,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且可以闻风奏事。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古罗马监察官制度从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22年一共持续了421年。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因为在这近十年间没有作过人口普查。尽管后来在庞培和克拉苏任执政官期间,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但其权力受到保民官克劳狄制定的一项法律的限制。该法律规定,监察官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才能把某位元老驱逐出元老院,同时两位监察官必须就此处罚达成一致意见。庞培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期间废除了该法律,但监察官的权力和影响再也无法恢复。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公元前22年以后,罗马不再设监察官。

——摘编自李阳华《古罗马监察官制度及其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古代罗马监察官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2020-07-11更新 | 9197次组卷 | 106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