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4 道试题
1 . “唐制:取世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这段史料描述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授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
2020-08-1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准备下达修洛阳宫的指令时,门下省给事中张玄素极言:“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最后,门下省根据谏言阻止指令下达。这反映出当时
A.门下省成为决策中心B.皇权为大臣所操纵
C.中枢决策程序制度化D.社会崇尚简朴之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唐代科举制部分记录表,据此进行解读正确的是
始自武德辛已岁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唐末)王定保《唐摭言》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终唐世为常选之最盛者,不过明经、进士两科而已。(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A.《唐摭言》中进士科开始设于唐初的观点具可信性
B.《新唐书》对唐代科举制科目设置的研究不够透彻
C.《十七史商榷》对唐科举制记录时间较晚可信度下降
D.唐代设有进士科、明经科等科别得到相关史料的印证
2022-02-16更新 | 3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4 . 史料记载:某个历史人物“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该材料应出自
A.《汉书》B.《宋史》C.《元史》D.《明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曾多次向三司使打听国库虚实,但宰相李沈始终不肯让三司使告诉其具体数字,反而经常向宋真宗报告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A.监察制度相当完善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皇权明显弱于相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谏议制度

材料一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谕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据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材料二 唐代谏议渠道是比较丰富的,面谏、廷议、章奏、封驳、诗谏都成为实现谏诤目的的手段,特别是投匦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时期的谏议制.度……所谓“匦”,类似于今天的检举箱,而投匦制度也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武则天这四匦分别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称为“知匦使”。匦函设置后,为防止投状内容琐细、伪滥及匿名诬告等现象,唐政府逐渐制定了检验副本制度。即规定投匦者应.先出具副本由知匦使检验,发现伪诈或事涉繁琐,可以不予受理……唐代谏官打破了以前谏官多为加官、有职无权的传统,继承隋唐,使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起居郎、补阙、拾遗,官职由三品到从八品,责权也渗透到了朝政的各个层面。而每个层面上的谏议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

——据刘松柏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2)材料二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成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后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授予举子功名官职。由于在功名仕宦方面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读书人及其家族能否保持显贵人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这可以佐证,隋唐以后
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平等性日益突出
C.血缘贵族特权已被取缔D.士人的政治沉浮比较普遍
9 .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B.算缗令C.察举制D.告缗令
10 . 下表所示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所列汉元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员出身相关情况。此表作为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汉代
中央政府官员总数出身可考人数经学之士出身人数经学之士出身所占比重
50人31人17人54.8%
A.儒家学说的政治影响B.人才选拔的具体标准
C.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D.官员队伍的优化程度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