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书有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记述

记述

出处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十九关内侯,而是为彻侯。”

《史记·秦本纪》

汉武帝即位后,“诏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才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

《汉书》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

《三国志·魏志》

材料二   隋唐在官吏选拔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科举制为自我推荐,即史书所谓的“怀牒自举”,以考试定取舍。唐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人: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者记述的选官用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科举制创建的意义。
2 . 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这说明元代(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B.有效巩固了国家统一
C.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D.实现对地方因俗而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丞相权利B.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民主政治D.有利于科学决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突出反映了宋代(     
A.监察机构的多元化B.相权与君权的相互抗衡
C.削弱地方割据势力D.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2023-02-16更新 | 172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北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西汉有三种选官方式:皇帝不定时下诏;政府需要特殊人才时即下令选举;定期举“孝廉”。到了东汉,仕途只有孝廉察举这一条路了。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C.固化了社会阶层D.打击了官僚利益集团
6 . 唐代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另外临时任命某些资历较浅或官品尚卑的人执行宰相职务,则加“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贞观时,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宰相称号。这一设置意在(     
A.避免行政决策失误B.扩大三省机构权力
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加强皇帝专断权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北宋立国之初规定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到了淳化年间,宋太宗下诏允许工商子弟中的有才之人参加科考。这一变动(     
A.提升了商人的经济地位B.确立了科举选官的标准
C.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贞观年间,给事中、谏议大夫执掌规谏和讽议朝政之事,兼领史官之职,负责载录天子起居、言行。这一制度(     
A.有利于限制皇权B.确立了官修史书正统地位
C.削弱了三省职权D.强化了君主对舆论的控制
2023-02-04更新 | 110次组卷 | 10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北宋政府在州县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级行政机构——路,原来负责掌管地方财赋的转运使成了路的首设高级官职。据此可知,北宋政府(       
A.放松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冗官冗费困境进一步加深D.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10 . 汉朝的藩国官制比照中央,也设有诸侯国相。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但自景帝以后,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国相权力的演变体现了(     
A.中枢官制逐步完善B.藩王权力恶性膨胀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无为政策有效贯彻
2023-01-29更新 | 810次组卷 | 10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