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41年,罗马取得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取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夺取了地中海第一大岛西西里。为了弥补战争的巨大开销,罗马在西西里设立了第一个行省,并派驻总督进行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因为行省远离罗马,总督在行省中握有绝对的权力,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提供了便利条件。罗马对行省课征赋税,通常实行包税制。包税人按照合同预付税额,然后对行省居民加捐加税,甚至进行公开的敲诈勒索。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12607月,忽必烈在燕京(今北京)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行省逐渐成为地方最高一级政府机构。据《元史》记载,行省权力较大,“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是,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通过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元朝统治者对行省实行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行省制和元朝行省制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自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中国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在不断演变中实现社会治理。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左右丞相组成的丞相府是秦朝行政中枢所在B.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C.元朝实行的是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D.明成祖废宰相使得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重要科目之一。汉朝规定各郡国每年须按规定入数向朝廷举荐人才。其中被推选为孝廉的人,不仅“德行高妙”而且“学通行修”。这客观上
A.提升了官吏的整体素质B.打破了门阀对政权的垄断
C.解决了阶层固化的问题D.动摇了郡县制的政治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秦汉时期,皇帝常派使者巡视地方郡县,调查政令执行情况,观察官吏治迹,了解民情民意,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巡视制度。据此可知,巡视制度
A.有利于提高行政监察力度B.旨在保障国家边防安全
C.有效根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被后世继承并长期沿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钱穆认为: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作者意在说明
A.宋代的制度建设不如前朝B.宋代科举取土缺乏公平性
C.重视公平而忽略实际政治素养D.科举的出现是-种历史的倒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前期,宰相的阶官在仆射以上,在朝廷发布的敕尾只署名而不书姓,阶官在吏部尚书以下则皆著姓。神宗元丰改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所以不计寄禄官的高下,一例去姓。这反映出
A.宰相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北宋宰相辅政遵循程序化
C.北宋中央官制发生了调整
D.分割相权的政策全面实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专卖制度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封建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的必然结果,是国家意志的一种具体体现。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干预的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专卖制度的产生,还是国家与商人争利的结果,这种争夺利益的斗争,突出反映在国家专卖商品的选择上。它不但中断了生产物的商品化过程,而且把已经商品化了的生产也窒息了,这就注定了封建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迟滞的命运。
然而,专卖制度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封建统治的稳定提供了重要财源,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和集全国之力开展一些文化建设与工 程。同时,专卖制度的推行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我国古代,虽然有过几次分裂,但长时期确实大一统,这与封建国家拥有丰足的财政收入当 不无关系。可以说,在历代理财敛财的诸种措施中,专卖制度的成效和作用是极其明显的。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源起与历史作用——立足于盐专卖制的考察》
评材料中关于专卖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6-03-09更新 | 3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贵州凯里一中高三下开学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9 .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存在一个重要现象,即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一些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甚至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如东汉的尚书台、魏晋时期的中书省和门下省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制度促成权力转移
B.君主权力开始受到挑战
C.国家行政机构逐步成熟
D.国家权力中心不断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