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2021-06-08更新 | 20978次组卷 | 16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B卷)
2 . 宣公十一年冬季,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灭陈置“县”,将陈国置于自己的直接统治之下。但此举遭到了楚大夫申叔时从道德层面的批判,楚大夫申叔时劝楚庄王尊周礼,于是楚庄王“乃复封陈”,中止了陈县的设立。据此可知,该时期
A.楚庄王推行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
B.周礼有效规范了诸侯国间的关系
C.县制成为诸侯国扩张的主要形式
D.分封制维系的统治格局遭到破坏
3 . 周朝礼法规定,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政绩并献奉财物。而春秋时期,诸侯朝见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鲁国君主朝见周王仅有两次,齐桓公则一生未朝见周王。这表明
A.宗法制开始解体B.分封制受到挑战
C.礼乐制不复存在D.集权制初步形成
4 . 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
A.强化中央集权B.加强西周统治
C.促进民族交融D.维护同姓诸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B.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
C.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D.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看,周初,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多是周王室的制品,少有封国的器物。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这表明
A.分封制促进了社会发展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C.诸侯威胁了王室的权威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2021-07-07更新 | 538次组卷 | 2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东夷地区原以游牧为生,兽皮为衣;齐、鲁在此地建国后,“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变其俗,革其礼”;至战国,东夷地区已无异于中原。这可以佐证西周
A.井田制度的推广B.分封制度的影响
C.礼乐制度的作用D.集权体制的形成
8 . 西周时期,周王分封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禄田。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名字转变成了“氏”,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材料反映出
A.周王室注重强化宗法影响B.宗法制削弱了分封制影响
C.中国的姓氏起源于分封制D.分封制深刻影响姓氏文化
10 . 分封制使人口从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迁移的同时,也把文化扩散到周边地区,天下共主、天下同源观念加强。这就使得不管天下怎么分裂,人们都认为分裂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上。这体现了
A.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B.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
C.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分裂动荡
D.礼乐制度推动中国走向大一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