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下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A.内外服制、小农经济B.内外服制、井田制
C.分封制、井田制D.分封制、小农经济
2021-02-05更新 | 448次组卷 | 23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
2 . 帝乙的长子启,因其母亲非正妻,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故继承帝位。材料说明(  )
A.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权家长制B.殷商时期已经实行嫡长继承制
C.分封制加强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D.宗法观念规范了社会生活习俗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庙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昭穆制度与宗庙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礼记·中庸》谓:“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这里既有宗统关系的宗族亲属远近的亲疏之序,又有君统关系的君臣等级之别。周朝就是依靠宗庙昭穆秩序的排列法,用血缘亲属关系维系着等级尊卑关系,以达到巩固周天子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的目的。

——摘编自刘海文《西周昭穆制度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唐太宗对于宗庙建制的认识和态度与以往的君主有所不同。他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比较重视现实功业而不追求宗法传承。唐太宗时期对宗庙的态度是比较淡漠的,究其原因,恐怕是宗庙(制度)讲究的是维持宗法继承关系的隆重仪式。故其有意忽视讲究严格的宗法程式,而重视现实功绩的思想就很自然地占据了主要地位。

——摘编自盖金伟、董理《论东都太庙与唐代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宗庙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周宗庙制度(观念)相比,唐太宗宗庙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 . 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引起管叔,蔡叔等贵族的不满,纣子武庚拉拢二叔起兵,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材料三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决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随意推者也。不待始皇并天下,而文物之道尽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有关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信息。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西周制度设计上存在什么缺陷?
6 . “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尚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专制王权得到强化
B.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贵族等级秩序森严
D.家国同构局面确立
2019-07-10更新 | 854次组卷 | 23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7 . 《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
A.“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B.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
C.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8 .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A.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2017-11-19更新 | 292次组卷 | 23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9 . 每到春节,天寒地冻,交通拥挤,但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下列各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