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在唐代“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隐隐有突破“山川形便”的趋势。如永兴军路,其辖区虽然主要在陕西,却越过秦岭,管辖着仅有五县之地的商州;淮南东路跨越淮水管辖亳州、宿州等地。宋代地方行政划分的这一变化(     
A.便利了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B.利于消除割据隐患加强中央集权
C.适应了边疆危机的现实需要D.促进了地方政府管理职能的扩大
2 . 西汉初年,刘邦废秦苛法,法律呈现由繁如入简、由苛转轻的趋势。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后来虽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基本没有实现。汉武帝时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道家学说被彻底摒弃B.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
C.诸侯王公然对抗中央D.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
2022-09-03更新 | 2493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元世宗初期,除了四个半固定的行省外,其余行省都是“因事而设,事毕则撤”;其长官多为一至二人兼任,且带有中书省宰执衔。至元世宗末期,固定的行省逐渐增多,并实行了群官负责制,其宰执衔也逐渐被取缔。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的这一变化
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B.保障了吏治清明和行政高效
C.体现了政治均势格局的形成D.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趋势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于统治者来说,保持一姓专制政权的统一和安定是最高的政治目标,因此其统治政策必然趋向高度的中央集权。但当内乱或外部侵略爆发时,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下放一定的权力于地方政府平定内乱或外侵以维持王朝的生存。然而权力的下移又有可能带来地方分权的过重,从而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王朝的崩溃。于是新的统治者接受前代教训,致力于追求更佳的中央集权方式,但其选择的结果仍然是跳不出高度中央集权的藩篱。因此,我们看到,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就在外重内轻和内重外轻的两端往复摆动,同时又一步紧似一步地走向极端的中央集权。

——周振鹤著《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地方权力在宋元以后则基本丧失殆尽,因此自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但这样一来,地方长官因无权力,大多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消极推诿,行政效率大大降低。地方政府的无权,还直接影响了地方社会经济与区域文明的发展进步。例如,宋代以后朝廷尽收地方之财,地方政府无以为计,不仅无力举办公益事业,诸如兴水利、办学校、恤灾荒,甚至连官俸有时也不能自给,结果自然阻滞了地方的正常发展。而更加严重的是造成国家或地方积贫积弱,从而失去抵御外侮的能力。元明清三代中央地方关系与宋代一脉相承,宋一亡于女真,再亡于蒙元,明亡于满清,而清几乎亡于东西列强。

——周振鹤著《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制度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以来中央集权加强的历史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目录(部分)

第一章   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行政区划的由来

第二章   两度回光返照——郡县制的封建变形

   汉代封建制的施行和纠偏

   西晋封建的失误

第三章   两千年三循环——行政区划层级的增减

   行政区划的层级与管理幅度

   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

   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

第四章   量地制邑度地居民——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

   政区幅员的尺度

   百里之县的相对稳定

   千里之郡的缩小倾向

   万里之州的起伏变化

   政区幅员变化的特点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且符合主题要求,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3-06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西汉初年,诸侯国多在边远地区。东汉时,诸侯王多被封在洛阳以东,且离洛阳皆近。其中,离洛阳最远者为河间国,2500里;离洛阳最近者为陈国,700里;其他王国离洛阳一般在1000里左右。东汉王国封域的变化(     
A.改变了郡国并行的局面B.扩大了郡县官员的职权
C.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D.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
7 .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唐代的“道”、宋代的“路”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划分,元代的行省则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划分。这一变化有利于
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加强监察地方D.地方藩镇割据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级地方政府一路,它随即成为州县之上的准高层政区。两宋的路是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并立的监司或监察区。到金朝,路已不再是监司或监察区,而是正规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金朝的路官府也不再是若干司使并立,而是兼领军民的路总管府统辖。元代的路在总管府统辖方面沿袭金制,又融入蒙古旧俗,且演化成单纯的民官。元朝全国路总数一度达到185个,还出现了与路权限相近的61个直隶省部之州和22个直隶行省。但路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地位,却因行省及宣.慰司的制度而丧失。后来,路一级官府膨胀,其数量居然接近其下属州的数量,而且,路总管府上压行省、宣慰司,下逼直隶省部之州和一般州府,其在地方行政区划中的地位,随之急剧下降。及明初,朱元璋正式废路,以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

——捕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述及特色新探》

材料二 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所谓羁縻政策,就是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州县区划,一般不呈报户籍,不承担贡赋。忽必烈定都开平和燕京以后,政治中心南移,漠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边疆性质逐渐凸显。尤其是岭北、辽阳和甘肃三行省及若干宣慰司的相继建立,意味着元朝廷首次实施了对漠北、东北和西北边疆的直接或较直接的治理。蒙古统治者将汉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地一概当作被征服地区,而与中原王朝将边疆地区视作蛮夷之地的传统观念截然不同。基于这一新理念,元廷既因俗设“上官”而治,又通过宣政院、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的缴税和贡献,强制征调土官土军等。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以来“路”的发展变化,并概括”路”这一地方行政机构被废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边疆治理与唐宋等朝代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朝集制度,始于唐初,本是地方政府定期委派朝集使向中央上贡物品、汇报治情,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朝集使还要“校吏能(考察地方官员治理能力)”和“举贤良”。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时
A.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官吏腐败现象得到根治
C.选官方式开辟了新途径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监察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的治国理念存在致命的缺陷:它只坚信旧时秦国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法治经验,单纯推行“以法治国”来统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庞大帝国,根本上忽略了社会和人的思想情感的复杂性,强抓“政统”而缺乏“道统”,只抓“法治”而没有统摄人的思想灵魂的意识形态。加之立国日浅、始皇早逝、奸臣作祟、统治者残暴腐败等因素,大秦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摘编自陈鷟《春秋战国及其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秦汉的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察举制度将人才的流转也组织为庞大的网络;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帝国体制也在经济层面笼罩全国;而在文化发展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这三重凝聚,使中国不仅在内部逐渐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而对外也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中国“聚合为坚实的共同体”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