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在郡内设置“监”这一官职。汉初,各地方不定期派遣御史去监察。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縻间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颁布“推恩令”,还三次大规模地出击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这样,充分调动了中央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监察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基本摆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纯监察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六条察州制,故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材料二   东汉建立之初,为迅速消灭割据,加强地方军政协调统一,以应战时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将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据势力头目为州牧,以笼其心,祚其力。因战时经济政治的需要,光武帝还扩大了州牧对地方政务的参与权,并且自光武帝时,州牧在政务上也领导了郡守。不过,刘秀令州牧统兵、领郡县乃为迅速平定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之需要,其后,"遂罢州牧,复置刺史",然光武及继承者在剥夺州牧军权的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其行政权力,乃至后来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乱州重新委任刺史领兵作战。这一时期,刺史、州牧虽有反复,但无论是州牧,还是刺史,其主要职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抚民。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势大权重,跨州连郡,割据混战。

——摘编自史云贵《汉代刺史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刺史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275年,元朝根据云南少数民族较多的情况,在云南行省设立了宣慰司,“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宣慰司的设立体现出元朝(     
A.注重协调行政管理关系B.因地制宜管理边疆
C.地方官府的自主权较大D.民族矛盾较为尖锐
2022-12-21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二)(11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学者张云在谈及古代某机构时认为:“(其)上承唐代之旧,下启明清之新,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机构中,也是颇具特色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该机构应是(     
A.奴儿干都司B.理藩院C.行都指挥使司D.宣政院
2022-12-20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四)(11页)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在恢复分封制的同时,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边远地区也不例外。各边郡置郡守一人,其下设有丞和长史,边郡的官吏称为“边吏”。南方边郡地区民族关系错综复杂,郡太守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民族内部的关系,帮助他们发展经济,移风易俗。南方边吏任职时间普遍较长,且无固定的任期。此外,在南方,以内郡人治理西南地区的北部诸郡,以西南地区的北部诸郡人治理其南部诸郡,但地方大姓在当地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大,一些大姓家族甚至把持了地方政权。

——摘编自颜雅彬《略论汉代的边郡制度》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在疆域统一进程中逐渐发现,由明代继承而来的职官制度无法满足边疆治理需求。为此,清朝建立之初,在边疆官员来源上采取就近推升的方法,由督抚根据地方形势,推荐就近官员升任,“四川有缺,在于陕西附近推升;广东有缺,在于福建附近推升”。为缓解边疆“缺官”问题,对愿赴边疆的官吏适度放宽选任条件,并予以优抚。“顺治十二年(1655年),题准,福建、广东、四川、湖南地方边远,不拘科分,即准拣选。”清初沿用考满制度,边疆地区将边俸制度与考满制度配合使用,通过缩短考察年限,为边疆官员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顺治十三年(1656年),兵部尚书王永吉提出的“缩减边俸考满较俸年限”建议被采纳,边俸制度进行了相应调整。

——摘编自戴龙辉《从边俸到边缺:清代边疆官员选任中的制度演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南方边吏任职的特点及弊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边疆官员选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2-12-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观察下表,自唐初至北宋中期,理财体制的变化反映(       
盛唐以前盛唐宋初宋神宗元丰年间
财政管理尚书省户部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三司使出现三司使转运司尚书省、户部转运司

A.事权分化,君主专制加强B.使职固定化,提高了行政效率
C.崇文抑武,中央集权强化D.国家对财政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加强
2022-11-20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52校联考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藩镇在内地大量设立。按照与唐中央的关系,这些藩镇可以分为三类,唐朝在内地设置藩镇(     
地区与中央关系
河北地区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东南地区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A.使中央集权制名存实亡B.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彻底的解决了边患问题D.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7 . 东汉列侯分封的形式有徙封、复封等,如下表所示。该分封形式(     
A.承袭了宗法分封特点B.打破了郡国并行格局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成为门阀政治的先导
2022-10-2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下图是汉高祖到汉武帝期间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受益阶层所属者所占比率变化图。这一变化(     
A.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政治B.推动政府行政机制的完善
C.使得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D.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9 .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杀死。次年,成德、卢龙两镇发生兵变,河北三镇相继叛唐,其他藩镇也陆续恢复割据,“元和中兴”的统一局面遂告终结。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B.牛李两党的激烈交锋
C.外戚宦官的交替干政D.中央集权制度被破坏
10 . 至顺元年(1330年),元朝在各地设有十个行省,十省以外的地区直属中书省,如图所示。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官员监察制度B.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C.分化丞相政治权力D.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2022-10-10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