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西汉朝廷对诸侯王葬制明确规定,不轨的诸侯王死后不能使用玉衣。考古资料表明西汉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用金缕玉衣,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也有使用银缕、铜缕、丝缕者。由此可知,西汉
A.中央集权强化B.诸侯恪守朝廷制度规定
C.王国问题严重D.玉衣等级制度正式形成
2 . 某学者认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此外,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该学者意在说明,汉武帝通过此举
A.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D.使王国彼此分立并互相牵制
3 . 元明清以来的省制,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南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与湖北指以洞庭湖为南北之界等。这样划分政区界有利于
A.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B.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
C.区域政治文化的趋同D.维系地方政权的独立自主
4 . 某朝初年,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则将天下划分成10大区域,其专名就以“自然山川+方位词”组成,每个区域下辖数十个州级政区,北至幽云,南至交广,无不辖之。起初是临时性的,后来逐渐就具有经常性或固定性的功能特征;起初只是监察区,后来逐渐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该区划的名称是
A.郡B.道C.路D.行省
2021-05-21更新 | 308次组卷 | 4卷引用:【新东方】【2021.5.19】【SX】【高三下】【高中历史】【SX00119】
5 .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遣重兵沿运河向东进攻河南,力图席卷江淮;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率唐军扼运河要冲,死守睢阳十个月,被韩愈誉为“守一城,捍天下”。“睢阳之战”
A.加速了政治重心南移B.体现了江淮地位重要
C.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D.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资治通鉴》记载:唐“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最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A.成为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导致了地方权力过度膨胀D.说明了唐地方官制得到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为唐代前中期中央政府以年号为县名的县置一览表,据此可知,年号县名的设置
年号县名皇帝改名年代来历存续时间
武德县高祖武德二年改安昌县置619—907
武德四年改桂林县置621—742
乾封县高宗乾封元年改博城县置666—668
总章元年析长安县置668—702
登封县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改嵩阳县置606—907
天宝县玄宗天宝三载改番禾县置744—764
大历县代总大历二年析延庸县置767—907

A.体现地方趋吉避凶的目的B.违背政治局势变化的需要
C.成为县置名命的主要方式D.扩大了朝廷的政治影响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战国至西汉中期,人们通常以县为单位书写籍贯。但到了西汉后期,郡逐步取代县成为人们书写籍贯的单位。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行政权力重心上移B.中央政府权威遭到动摇
C.国家版图呈现扩大趋势D.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2021-05-17更新 | 24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唐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朝廷,衔命出使四方的使职,遣官员,例如贞观初年,“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设置观风俗使、巡察使、按察使、巡抚使等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B.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
C.提升行政效率加强地方管理D.带来冗官冗费的问题
2021-05-16更新 | 1902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汉景帝共有 14 子,七国乱前已有 6 子封王,七国乱后陆续立其余 8 子为王,并对原有 的封王加以调整,景帝此举意在
A.以亲制疏防范异己势力B.为武帝推恩令奠定基础
C.实现与地方封国的和解D.安抚地方实现社会稳定
2021-05-1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