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唐朝许多文人把从军入幕作为建功立业的途径,所以有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说法。宋代则不同,“作相须读书人”。《宋史》记载宋太宗对于文笔并不好的赵昌国也破格录取,“特赐及第以劝来者”。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扩大文人建功途径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科举选官制度D.众设其官分散权力
2 . 唐德宗朝“四镇之乱”时,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分别称王,但仍尊唐中央为正统,而朱批在长安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批。唐政府的这种做法
A.旨在维护儒学正统地位B.使落镇割据得以长期存在
C.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D.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3 . 表1为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年)至太初年间(公元前 104年—公元前 101 年)汉武帝分封的部分侯国(据《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编制)。据此可知
A.大一统政治格局渐趋巩固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剧
C.分封宗法制得到局部恢复D.儒家纲常伦理影响政治决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资治通鉴》记载:唐“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最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A.成为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导致了地方权力过度膨胀D.说明了唐地方官制得到完善
5 . 宋朝建立后,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政府几乎把所有官员都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考核内容主要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B.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
C.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D.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
6 . 宋代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宋孝宗时,“静江府李浩朝辞进对,上谕监事曰:相度以闻,官吏贪虐、庸懦、不任职,奏来。”由此可知,“陛辞”制度的设置旨在(     
A.安抚离京官员的情绪B.防止地方官擅用权力
C.改善地方的政治风气D.对地方进行有效管控
7 . 元代在西藏确立统治之后,开始派官员清查户口,并在交通要道设置大小“甲姆”(驿站)。在第三次清查户口时,还增设一种“马甲姆”(兵站),负责吐蕃到内地道路的安全及秩序,并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这些做法
A.强化了对西藏的管理B.保证了政令的顺畅通达
C.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D.加重了西藏人民的负担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刺史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古代官僚监察制度的一大创制。与其他监察制度相比,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文帝到武帝初期,刺史是没有固定治所的,所以,采取“秋分行部”。到了武帝元封五年,“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其次,武帝时规定,刺史监察范围为六条,在监察官员的时候,刺史只能质询六条所规定的内容,不能超出其范围。最后,从文帝“遣丞相史出刺”,到成帝“罢刺史,更置州牧”前,刺史都是六百石的官员,但权限很大,能监察“二千石以下至墨绶”的官员。

——摘编自张文渊《西汉刺史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材料二   刺史的主要职责在于司察,所以法律不准许他们插手地方上的具体行政事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中后期刺史越权现象时有发生,西汉末期,刺史甚至可以任命地方官吏和决断刑狱。元帝以后,刺史不但开始有了固定的掾属、幕僚,还有了选官用人权。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秩提到二千石。东汉光武帝即位起即“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有所劾奏,变加退免”,从此,州牧的权任大大提高了一步,事实上也成为郡国守相的上司,州成为刺史的上级。汉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新置牧”,“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

——摘编自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刺史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时期刺史制度的变化及影响。
2021-05-08更新 | 47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辽宁地区专用)
9 . 宋太祖尝令后院造一熏笼,数日不至。帝责怒,左右对以:事下尚书省,尚书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覆奏,又得旨,依方下制造,乃进御,以经历诸处故也。帝怒,普曰:此是自来条贯……使后代子孙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坏钱物,以经诸处行遣,须有台谏理会。此条贯深意也。太祖大喜。这表明宋太祖
A.对熏笼制造迟缓的理解B.注重以法治抑制官吏行为
C.支持制度建设维护国本D.崇尚勤朴节俭的社会风气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五代以来,随着临时差遣职任增多,出现了任事者所带官衔与所莅职事日益分离的现象。这种任官方式,对于沟通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造成朝官与州县官身份高下迥异,职任的内外调易,往往造成其地位、待遇不同的现实问题。宋代建立后,总结前代“方镇太强、君权太弱”的教训,宋太祖实行“命朝臣出守列郡”的办法。经过十数年的经营,诸道之.内,京朝官知州、知县和通判已经普遍设立。在“知县”“知军州事”制度之下,官员转迁之际,可以升陟其“官”而不易其任,甚至直接加县令以京朝官衔而知县事。从而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设官分职制度。

——摘编自邓小南《试论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前期任官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制度建构的要素。
2022-05-12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