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是唐初的不同时期的地方政区规划。武德年间,地方行政规划以军事为首要目的,基本以南北向为主,即南北长度大于东西宽度;而贞观年间的地方行政规划,多以东西向为主,强调“关河近便”。这一调整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国家统一进程逐渐完成
C.防御外族入侵的需要D.对山川地理形势的重视
2 . 史家常用“内重外轻”和“外重内轻”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内”指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外”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分权。由外重内轻引发割据,加速王朝瓦解的是(     
A.秦、西汉B.东汉、唐C.唐、北宋D.南宋、明
2022-11-18更新 | 1404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选伊洛地区营建新都,此地便于各地诸侯贡赋,也方便王朝对四方诸侯的控制。在西周,父既是宗君又是尊长,君臣之义等于父子。通过各种礼的举行,周人的社会秩序和规则得到确立和维护。乐通常配礼而行,其作用在于协调上下、体现和谐。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丈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因为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

——摘编自《西周的核心政治理念统治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早期国家的跨区域治理难题》

材料二     楚汉战争中 ,刘邦封韩信、英布等人为王。对于西汉中央来说,这是个严重威胁。刘邦消灭这些异姓王后,又将自己一些年幼子侄分别封为王,称为同姓王。汉武帝统治50余年,在继承汉初专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重要改革,如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创造了数个第一,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

——摘编 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西汉在治国模式上的明显不同,并以具体史实说明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如表能够推断出,汉武帝时
《汉书》中有关汉武帝治理政策的部分记述
史料出处
元朔二年(前127),武帝从其(主父偃)议,于此年“徒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汉书.武帝纪》
武帝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汉书.诸侯王表》序
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部刺史,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汉书.百官公卿表》
A.完善了地方管理体制B.消除了皇帝与诸侯对立
C.强化了中央政府权力D.防止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6 . 从先秦到隋唐,里长的选任主要是乡里举荐或百姓选举,由县令委任,被称为“里长官任制”。北宋至明清时期,里长的选任转向具有强制性徭役的职役﹐是为“里长职役制”。这一变化
A.完善了基层治理B.激化了官民矛盾
C.加强了中央集权D.保障了赋税征发
7 . 汉武帝时期,汉朝人才济济。将军卫青、霍去病出身于奴仆和奴产子。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而出。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被选拔出来的。这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选才注重基层工作经历B.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
C.察举涉及范围有所扩大D.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念
10 . 1284年,元朝廷以专项法条禁止江南地区的文、武官员在其主政地区购置房屋、地产。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确保官员勤政守法B.稳定统治秩序C.构建中央集权体制D.规范土地流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