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后汉书》记载:汉初迁徙豪强“盖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然而,汉中期以后出身关中的大族,很多是汉初从东方迁徙而来的。由此可见,当时(     
A.王国势力已根深蒂固B.地方豪强威胁到中央集权
C.迁徙豪强的成效有限D.关中经济水平落后于中原
2 . 两汉时期,郡、县长官(太守、县令长、县尉、县氶),即所谓“长吏”由中央任命,而“少吏”或“掾吏”等各种性质的大多数佐理官员,由长官从平民中自由任用。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A.有效抑制了地方的豪强大族B.拓展了平民参与政治的途径
C.激化了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D.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3 . 秦汉时期,气候环境较为温润,北方地区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以采集渔猎为生。汉代常见的流民亦不乏以此为生者。秦汉以降,历代朝廷反复劝农、鼓励耕织,汉代时零星存在的"好稼穑"之地到唐初渐成广布之势。这一变化(     
A.利于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控制B.说明农业耕作技术得到了发展
C.表明封建小农经济范围扩大D.反映出环境变化决定民众生计
4 .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对比分析汉代地方行政时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最像样的还该推汉代。在汉代由郡太守县令自行辟属(任用掾属),官阶上下相隔不远,三年考绩一次,升迁机会优越,故行政效率也因之提高。该论述说明了(     
A.汉代重视构建制约地方的用人体制B.汉代郡守用人权利不受中央节制
C.汉代建立了比较灵活的用人机制D.汉代采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
2022-12-29更新 | 40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从汉初到汉武帝时,一些大商人每年的收入都相当于食邑千户的封君。一般的封君甚至还要向他们“低首仰给”。他们操纵着盐铁业的经营,囤积大量的粮食和货物。他们的经济活动也影响到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现象(     

A.推动政府调整经济政策B.使汉武帝决心削弱相权
C.导致重农抑商政策产生D.是王国问题的经济基础
6 . 宋代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宋孝宗时,“静江府李浩朝辞进对,上谕监事曰:相度以闻,官吏贪虐、庸懦、不任职,奏来。”由此可知,“陛辞”制度的设置旨在(     
A.安抚离京官员的情绪B.防止地方官擅用权力
C.改善地方的政治风气D.对地方进行有效管控
7 . 《唐律》规定:“处理农民逃亡问题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而在武则天末年出现了括逃使。括逃使以中央派员身份,专门处理户口脱籍问题。所谓“开元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为使则重,为官则轻”。唐代官职体系的调整意在(     
A.打击地方割据势力B.处理地方事务
C.完善官僚制度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王朝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丢失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开元四年(716年)营州失而复得之后,唐王朝改变以往军城镇戍体系,于开元七年设立了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于开元二十九年兼任平卢节度使。由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立(     
A.源于边疆形势的紧张B.促进少数民族内迁
C.提高了边疆行政级别D.说明唐朝军力衰落
9 . 太初元年,汉武帝采纳臣僚建议,认为黄帝主土德,位居中央,“五行莫贵于土”,“五行莫贵于黄”,定汉以“土德”受命“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汉武帝此举意在( )
A.强化尊宗敬祖观念B.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C.继承先代文化传统D.彰显皇权正统地位
10 . 赵绍祖在《新旧唐书互证》中说:“唐中叶以后,节镇加宰相衔者极多,谓之使相,亦称外宰相,非真宰相也。唐朝的外宰相名号多以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天宝十五载六月,授剑南节度使”崔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据此可知,唐朝后期的外宰相名号制度(     
A.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B.体现了朝廷对节度使的笼络
C.完善了中枢权力运行机制D.为以后宦官擅权埋下了隐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