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2016-10-20更新 | 374次组卷 | 54卷引用:河南省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2016-08-11更新 | 187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周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对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B.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有机的结合起来
D.使得官员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优胜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的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一个时代的士人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即为“士风”。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推动这种“士风”形成的因素有
①政治相对开明
②庶族士人崛起
③科举制度兴起
④内忧外患频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他认为科举制
A.考试内容过于单一B.选才不够公平公正
C.难以满足政治需要D.选材范围较为狭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统治有度B.科举取士,统治有仁C.儒学独尊,统治有序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
12-13高一上·广西柳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
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2013-11-26更新 | 978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3-2014学年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T.Meadows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同一的民族,其历史的悠久无与伦比,其真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近代西方也曾经借鉴过此制度。“一种制度”最可能是指
A.郡县制度
B.宗法制度
C.皇帝制度
D.科举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