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这些举措
A.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重
B.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
C.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
D.有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剩史一名。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镇压诸侯谋反B.监察地方政治
C.参与中央决策D.管理州县事务
4 . 下表是有关汉代刺史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旧制,州牧(刺史)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遗椽史案验,然后黜退。”清代·赵翼《咳余丛考·卷二十六》
“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者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职重大。”东汉·班固(又书·朱博传》

A.刺史监察权走向了独立
B.刺史职权范围得到扩大
C.刺史的行政权受到削弱
D.刺史制度日益趋向完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是我国巡视监察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汉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保持官僚队伍的廉洁性和高效性,通过制定《九章律》《巡察六条》《监御史九条》《惩举荐非其人令》等法律明确监察人员的职责。汉代设立御史台负责监督地方,设置刺史负责巡视郡级工作,“小事立断,大事奏裁”,举劾贪赃枉法的官吏,不受地方制约。在京畿设置司隶校尉,“监察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作为“治官之官”的监察人员,其人选最终决定权则在皇帝手中。武帝时期,改刺史作为中央派出之监察官,规定刺史每年八月开始巡视,到年末结束,每年至少保证四个月时间对郡县吏治、治安、刑狱等进行巡视,在保障官僚体系有效运转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兵《论汉代巡视监察制度及当代价值》

材料二   宋代监司出巡制度是强化中央对地方有效管理的重要一环,宋太宗时期,监司出巡从特殊时期出巡和不定期出巡逐渐走向每年定期出巡按察州县,规定“监司官要在一年(或二年)内,巡察所辖地区一遍”“诸监司每岁分上下半年巡按州县”,若“不遍者,杖一百,遍而不申,减二等”。庆历八年(1048年),朝廷规定京朝官必须有直接管理过州县的经历或者有其他亲民的经历才能担任监司之职,绍兴元年(1131年)直接规定没有此类经历的官员不能承担监司出巡任务。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作为监司机关,其监司官员品级仅为五品或六品,在对监司权力做出种种限制的同时,中央还有专门机构如尚书省对监司官员进行监察、考核和记档。

——摘编自薛存心《宋代监司出巡制度内涵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巡视监察制度能“保障官僚体系有效运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监司出巡制度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的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官员主要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职责。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由此可见言谏制度
A.发展轨迹和专制制度强化趋势呈相反方向
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主要手段
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求
2021-12-21更新 | 157次组卷 | 4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惠帝时,开始以御史大夫属官监御史监察各郡。汉武帝十三年,因监御史玩忽职守,遂谴丞相史(丞相属官)出刺各州,并督监御史。丞相史出刺地方
A.扩大了丞相权力B.精简了监察系统
C.澄清了地方吏治D.清除了王国威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的根本目的是
A.削弱国王势力
B.整肃地方吏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监察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末清初史学家张承泽的《春明梦余录·都察院》记载,“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闻奏,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赃滥及不称职,举者同罪”。这一规定
A.有利于维护监察制度的严肃性B.旨在遏制吏治败坏的局面
C.防止了监察制度成为党争工具D.说明了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10 . 封驳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尚未正式起草的诏书封还词头或对已经起草成文的诏书封还并加驳正的一种制度。北宋真宗咸平四年杨亿在疏文中说: "恐命令之或失,故建封驳之局”。范仲淹也说:“置门下封驳司,使制敕无得误者”。北宋设立封驳制度
A.弱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凌驾于皇权之上
C.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D.实现了权力制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