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唐御史中丞(官名)宋璟经常直论朝政得失,敢于纠举弹劾不法权贵,所以被忌恨于朝中。有人奏请派宋璟外任,(武)则天皇帝准其奏,下诏令宋璟往赴扬州作推按使,宋璟认为该项工作不在御史中丞职责范围内,属于违背制度的差遣,故不受。则天皇帝无奈,只好再令其去审查幽州都督屈突仲翔的罪案,宋璟又不受。一个多月后,皇帝又下诏,令宋璟作李峤的副手出使蜀地,宋璟仍不受。宋璟三拒制诏,但由于其拒绝符合法度,所以武则天也未作深究。

——摘编自丁中柱《唐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有人认为“宋璟三拒制诏”说明了唐代监察权已经独立于皇权。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只写观点,没有说明,不得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
2021-04-2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表明
A.汉代开始重视对地方的监察B.汉代的监察体制防止了腐败
C.汉最高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D.汉代的刺史掌握了地方实权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确保各系统监察机构监察权的行使,宋朝逐步确立了规范原则、风闻原则、独立原则和互察原则。规范原则是监察权的界定以及行使监察权的法律规定。从真宗朝起,宋朝逐步制定有关台谏机构行使监察权的法规。风闻原则是指监察官员在向皇帝谏诤和对官员进行弹动时,允许监察官员不公开自己的信息来源。这一原则虽在宋朝以前已经实施,但到宋朝不仅适用于台官,还扩大到谏官和走马承受(路级监察官员)。独立原则是指监察官员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皇帝和其他官员的干涉。宋朝台官、谏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各路帅臣和监司,无不奉行这一原则。互察原则是指监察官彼此实施监察。台谏、给舍、帅司、监司、走马承受通判都实行上级对下级监察官的纵向监察,同时又实行同级监察官之间的横向监察。由此构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比较严密的监察网,所有机构和官员都置于监察之下。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宋》(下)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监察系统四大原则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监察网形成的影响。
2021-11-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时期,监察御史由尚书省负责选任。北宋时期,“宰执勿得进用台官(御史台官员)”,宰相不能荐举“台谏(御史台官员)”“当出(皇帝)亲擢”。这一调整反映出北宋
A.监察官的素质要高于前代B.分化官僚权力以加强皇权
C.宰辅集体领导制遭到破坏D.扩大监察职权以削弱相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仁宗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和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等四人任宰执而少有作为,左司谏韩琦连疏其过,四人竟同日被罢职。此后,台谏弹罢宰相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当时
A.台谏主导中枢决策B.台谏权独立于君权
C.宰相职权受到削弱D.监察机构有效运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
A.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
B.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
C.元朝初年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D.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史书记载:“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级,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注:六方面的职责)。”据此可知,刺史
A.管理地方事务
B.无固定治所
C.监察地方郡国
D.受丞相制约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朔二年(前127年)后,汉武帝出台了“推恩令”、“附益法”、“阿党法”等一系列措施,使各诸侯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在此基础上,对官吏的监察被提上议事日程。汉初,各地方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去监察。汉文帝时因御史失职不监,因而特派遣丞相出刺,并监察御史。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以后部刺史又改称为刺史。当时,中央政权的稳定还存在隐忧,如丞相权力过失;军权分散。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设立刺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10 . 下列关于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产生
C.皇权空前加强的表现D.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是其主要的职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