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实质是史官文化。它滥觞于三代,规模于东周,最后备极于两汉。史官没有屈服于君主话语权之下,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来说在秦汉乃至以前已基本定型。

《汉书》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糜不同之。贞观十四年,太宗向房玄龄屡次索看《高祖、太宗实求》,房玄龄等人不得已笔上。自唐开始,历代正史均属官修,个人修史原则上不被允许,成为稗史。而记录正史的史官因李世民打破君主不能看自己实录的传统,从此必须要根据君主的意愿进行删减篡改。

——摘编自刘倩、吴久久《从中国古代史官看舆论监督》

材料二   在现代西方国家,舆论监督对制约权力,抑制腐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西方国家,舆论监督是很有权成性的。它因广泛的社会性和四民性,而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快捷、更有威力、拿破仑曾经说过,三家敌对的报纸比一千支枪更可怕。美国媒体历来以尖刻地批评政客为荣。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捕捉或制造新闻,客观上对政府行为和政府官员的言行起着舆论监督作用。

——摘编自侍宝军、韩梦晨《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史官主导舆论监督的特点并指出其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舆论监督与我国古代史官监督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3)综合材料的史官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内容,谈谈其对加强我国当前社会监督的借鉴意义。
2021-12-12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已设置了御史监察官员。秦汉时期,初步确立御史与谏官分置的监察体系,谏官虽尚未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但以谏议大夫为代表的谏官已能有效制约君主的权力。唐朝前期,职掌巡视纠弹的御史体系与谏诤封驳的谏官体系并立,相辅相成。宋代谏官从以前的以进谏皇帝为主转变为以监督相权为主,御史台与言谏系统逐步呈现台谏合一趋势。及至元朝,为了有效处理繁杂的事务和有效控制广大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御史台的组织规模,强化御史的纠弹职能,谏官职能有进一步衰弱的趋势。明清时期,言谏官实际上已与御史系统合二为一,并逐渐走向僵化。

——摘编自张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为了巩固和强化皇权,皇帝一方面必须依靠官僚集团进行统治和治理,另一方面必须强化监察制度,对官僚集团进行全方位的严密监察,中国古代官僚不像现代行政文官具有严格的分工特性,而是一个包揽政治、行政、立法、司法等特权的集团,为了对这样一个特权集团进行有效监督,强化古代的御史监察制度、使监察权力独立于和高居于官僚权力之上,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单极的、一元化的集权政治制度,产生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皇权(君权),因而无法形成建立在最高权力分立的基础上的、兼有纵向和横向乃至双向间的多元权力监督结构。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经过一番改革,国力强盛。一方面,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监察法规--六条问事。六条问事规.定了刺史监察的主要内容为地方豪强与二千石(郡国高官)的不法行为,如二千石不遵从皇帝诏令、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等,成为之后监察、考核官员时的依据准则。

——摘编自王宇星、卜宪群《西汉刺史制度是一大创举》

材料二   公元627年,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道内不设固定的监察官员,逐渐建立了“因事而遣、事毕即罢”的运行机制。由于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派出使者;由于没有人员的限制,皇帝可以在所有的官员中随意挑选自己信赖的大臣,也可以根据事情的需要派遣直接相关部门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能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势力无从产生。唐玄宗时期改为15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形成使职常设、驻地巡察的运行机制。这次改革起到了提高监察效果、整顿地方吏治、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作用。分区的固定、使职机构的常设,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

——摘编自张小稳《派出机构、王朝兴衰与统县政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道”的演变趋势,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唐代设“御史台”,中央形成三省、六部、一台的格局。这一变化说明(     
①行政体系日臻完备②监察机构地位下降③台谏职能实现合一④封建皇权逐步加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最初,“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御史(台)掌纠察,以绳百僚”。北宋徽宗时,谏官“凡朝政阙失,悉许论奏,则自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在非其人,事有失当,皆得课正”,台官“凡官司稽违,悉许弹奏。则宰臣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这一变化
A.细分了台谏职权B.维护了朝廷纲纪C.钳制了皇帝权力D.有利于吏治清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汉武帝初置司隶校尉时,曾遭到诸王贵戚的反抗,于是皇帝派给司隶校尉一千二百名徒兵,“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后来朝廷感到司隶校尉权势太重,又剥夺了司隶校尉统率徒兵权。上述变化反映出
A.皇权与诸王矛盾的弱化B.司隶校尉监察权丧失
C.汉武帝统治思想的反复D.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宋朝之前,中国监察制度都是台谏分立的。台院御史的主要职权是监察百官的违法行为,打击贪污渎职;谏院谏官掌管规谏讽喻,监督君主。自宋朝开始,御史和谏官开始合一,都以弹劾官员为主。这一变化
A.形成了严密的监督体系B.提高了行政效率
C.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D.有利于加强皇权
2021-10-08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九师联盟2022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汉武帝在全国100多个郡级政区之上,将全国分为13个州,州的长官称刺史,刺是侦探、打听、监察的意思,刺史品级不高,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军,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牧有统治、管理的意思,集一州的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州也从原来的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从刺史到州牧这一制度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完善了对地方官员的管理B.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政治腐败、“党锢之祸”D.官僚制取代贵族等级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断发展日渐完善。阅读材料

材料一 唐代御史台总管全国监察,内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一台三院分别管理内部事务、监察中央与地方百官,甚至设狱、审判。特别是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监察加强,御史有权列席尚书省会议,“监其过谬”。对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则采取分为“十道”监察区为主的巡视监察。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大府出纳皆领焉”。

——摘编自李孔怀《汉唐明三代行政监察体制比较》

材料二 唐代御史台三院职能向察院的集中自宋朝开始、元朝完成。明初的御史台已成为察院的代名词。1382年,朱元璋罢御史台,置都察院(即大察院,有总览都察之意),负责察纠京城内外百官。另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既强化了对六部的监察,也适度分割了都察院的职权。清初承袭明制,都察院和六科机构分置;1723年,雍正帝将六科“始隶都察院”,至此,中央监察系统合而为一。

——摘编自谢文乐《民国时期国家监察院与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比较研究》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唐代监察系统的职能分工及其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监察系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
2021-12-0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
A.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
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D.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
2021-05-10更新 | 1584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