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御史监郡制度被废除。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重新划分监察州部,将州部由九个增至十三个。同时,刺史不再只是秋分时到州部,而是在州部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起初,刺史受丞相司直(丞相属下)的节制,后改为御史中丞“督部刺史”。汉代这些举措(     
A.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B.削弱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
C.巩固了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D.体现了中枢决策权力的制衡
2 . 汉朝君主的诏令往往有“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檄到,亟下县道,咸喻陛下意,毋忽”等词句。由此可知,汉朝(     
A.行政体系运行较为畅通B.中枢决策尊重民意
C.依靠儒家伦理规范秩序D.利用乡约教化百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该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监督和控制地方的豪强势力B.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
C.监督诸侯彻底解决王国问题D.监督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4 .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极少以郡命名;反观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所处时期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A.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B.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2020-12-23更新 | 476次组卷 | 33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初刘邦“徙齐楚大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之后汉帝多在即位之初为自己修建陵寝时把大批关东豪族迁往关中。这一行为
A.加强了地区经济联系B.推动了经济格局的变迁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意在打破宗族血缘关系
6 . 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实行削藩,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法令强行分国为手段;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儒家、纵横家、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标榜“仁孝”之道为主要分国手段。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A.仁孝思想广泛传播B.确立了思想大一统
C.王国问题得到解决D.治国注重传承创新
2020-07-02更新 | 867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7 .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而藩国自析。”据此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诸侯特权
B.削弱王国力量
C.保证国家收入
D.加强地区交流
2019-03-16更新 | 461次组卷 | 60卷引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高一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4+ N”高中联合体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8 .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019-01-30更新 | 9038次组卷 | 143卷引用:2016-2017学年广西区桂林市桂林中学高一10月入学考历史试卷
9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19-01-30更新 | 8206次组卷 | 109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9-01-30更新 | 5099次组卷 | 64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一中学2018年春季学期3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