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期,郡县制与封建制再度双轨并行。刘邦最初分封了7个异姓王,但只是承认他们本已拥兵据地。刘邦剪除异姓王后分封9个同姓王代之。到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先有削藩之举,“七国之乱”后,景帝令诸侯王不得治民,乘势把藩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朝廷。汉武帝时期又颁布“推恩令”,将藩国越划越小,并采取了省抑王国官吏、定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等一系列措施。经过文帝、景帝、武帝三代的改革,诸侯王名为封君,实为食禄的闲员,藩国名为封区,实为中央直辖的郡县。所以,汉武帝之后,地方行政体制名义上仍为郡国双轨制,实际已与秦代郡县单轨制无异了。至此,我国郡县制国家全面确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张锐《秦汉郡县制浅析》

材料二   为有效统治广袤的帝国疆域,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了行省制。“行省充当向中央运输财赋的中转站”“行省虽掌管军队但受多方制约”“中央掌握人事权,保证了地方官的忠诚”“犬牙交错的区划方式,消解山川之险”。

——摘编自徐彬《元朝行省制为什么能加强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郡县制国家全面确立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行省权力的特点。
2 . 某班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下列史料。

材料   汉武帝元封五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刺史的监察标准“以六条问事”,“六条”全是针对地方势力而设。其管区称为刺史部,简称“十三部”,也称“十三州”。

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从此中国行政体制由“中央—郡—县”三级变成“中央—州—郡—县”四级。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全国陷入分裂战乱之中。

------摘编自《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1)同学甲给材料确立主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同学乙确定研究主题是“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你认为两人确立的主题合理吗?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如果以同学甲的课题为主题做课题研究,你还可以搜集哪些史实材料。
3 . 制度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智慧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汉武帝为进一步解决地方上的问题而颁布新的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地方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1)据材料一第一段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出西周、秦朝和西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依据第二段材料指出汉武帝颁布的政令是什么?并写出这一政令的作用。

材料二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明,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写出“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治理)民”。周人选伊洛地区营建新都,此地便于各地诸侯贡赋,也方便王朝对四方诸侯的控制。在西周,父既是宗君又是尊长,君臣之义等于父子。通过各种礼的举行,周人的社会秩序和规则得到确立和维护。乐通常配礼而行,其作用在于协调上下、体现和谐。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是丈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因为民心、民意是统治者德行影响的结果,是上天意旨的风向标。

——摘编自《西周的核心政治理念统治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早期国家的跨区域治理难题》

材料二     楚汉战争中 ,刘邦封韩信、英布等人为王。对于西汉中央来说,这是个严重威胁。刘邦消灭这些异姓王后,又将自己一些年幼子侄分别封为王,称为同姓王。汉武帝统治50余年,在继承汉初专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重要改革,如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创造了数个第一,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

——摘编 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西汉在治国模式上的明显不同,并以具体史实说明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黄帝传说

材料一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源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

孔子曰:“黄帝者……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使百姓保持质朴本真之心),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庄子大宗师篇》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

——《商君书画策》


(1)阅读材料一,比较诸子笔下黄帝形象的异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状况,说明异同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汉武帝初年,汾阴巫锦掘地获一古鼎,群臣以“太帝兴神鼎一”、“黄帝作宝鼎三”、“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相贺。公孙卿认定武帝所获之鼎即黄帝之鼎,视该鼎为天子“受命而帝”的天降祥瑞。武帝遂供鼎于帝廷。元封元年,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太初元年,汉武帝采纳臣僚建议,认为黄帝主土德,位居中央,“五行莫贵于土”,“五行莫贵于黄”,定汉以“土德”受命,“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

——摘编自邓乐群《秦汉时期炎黄崇拜的神人转换》、张茂泽《黄帝与黄帝祭祀》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推崇黄帝的目的。
2022-03-29更新 | 497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复习题(二)历史试题
6 . 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粗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来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三   孝武(汉武帝)穷奢极欲……外事四夷…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1)秦完成统一大业是在何时?比较材料中秦汉疆域图,指出西汉开始对我国今天哪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的哪一盛世局面?对西汉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认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任选三个角度进行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