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军事家.政治家。先后灭掉后蜀、南唐等政权,使国家逐步走向局部统一,巧妙施行“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一切权利集中于皇帝,在中央,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地方,派文臣任知州,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科举上采取锁院制、弥封制、誊录制度等措施,命人编定《宋刑统》,成为历史上首部刊印颁行天下的法典。大力整治黄河水患,修提筑坝,大量种树,定期维修,严格巡察;对运河、汴河等河流修整。注重收集大量图书,广泛奖励民间献书,充实官府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藏书,为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宋太祖澄清吏治、重文抑式”。劝奖农桑,减经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建隆之治”。

——改编自百度百科


(1)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太祖为国家稳定繁荣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祖所作努力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1-04-19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宋代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

参知政事、话本、通判、张载、交子、市坊、岁币、苏轼、夜市、市舶司、榷场、党争、佃户、沈括、转运使、李清照、糊名法、天子门生、景德镇、活字印刷术、占城稻、禁军、指南针、澶渊之盟、青苗法、王小波起义、米芾、《武经总要》等。


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有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4-11更新 | 808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唐政府“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从府兵到募兵制的变化(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2021-02-25更新 | 236次组卷 | 3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下面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
汉朝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酋长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
唐朝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首领管理事务,可世袭;设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确立军镇屯戍制度。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清朝前期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5 . 唐朝对地方实行巡按制度亦印“道察”制度,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每道设“巡察使”,以五品以下官员担任,须为“识治道通明无屈挠者”,两年—替换,主要职责是“察官人普恶”等。“道察”制度的实施
A.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实用人才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D.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
6 . 《旧唐书》记载,唐朝中后期,地方的节度使可以自行设置文武官员,并且将属地的赋税据为己有,在许多方面都不听中央政府管辖。这反映了当时
A.唐朝郡县制已遭到废除B.已经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剧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激化
7 . 北宋统治者发明了路-州-县虚三级制的地方行政体系,即在州县之上不设立集权的单一行政机构,而是按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经略安抚、提举常平四司,分管财政、刑罚、军事、仓储救济等事,且诸司所管诸路并非一一对应。这种做法
A.防范了宰相的擅自专权B.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限制了地方势力发展
9 .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0-12-02更新 | 1283次组卷 | 64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2020-11-12更新 | 809次组卷 | 98卷引用:四川省眉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