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于藩镇,唐时业已跋扈不堪,五代时,更不必说了。……宋太祖乃用渐进的手段。凡藩镇出阙的,逐渐代以文臣。属于节度使的支郡,都令直达中央。各州官出阙,都令京朝官出知,以重其体,又特设通判,以分其权。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三: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

——摘编自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至宋南方发生的变化。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
2023-01-0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2022-01-22更新 | 211次组卷 | 16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改编题)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根据《新唐书·方镇表》的记载,唐玄宗统治时期设节度使九个,安史之乱后设置节度使的方镇达四十二个,除了原有的即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等边疆节度使之外,还增设了京畿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十七史商榷》记载,此时的节度使“无不兼本州刺史,则权尽归于一家,而守土之臣几无复有分其任者矣”……《新唐书·兵志》记载“……节度使或父死子据其兵不肯代”……《旧唐书·田承嗣传》记载,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还从十万军队中,“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为,谓之衙兵(亲兵、个人武装)”。借此对抗中央。

——摘编自高凤林《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1)材料一中涉及到了哪两种地方政治制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唐朝在地方上实行怎样的管理措施?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导致哪些危害?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根据《新唐书·方镇表》的记载,唐玄宗统治时期设节度使九个,安史之乱后设置节度使的方镇达四十二个,除了原有的即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等边疆节度使之外,还增设了京畿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十七史商榷》记载,此时的节度使“无不兼本州刺史,则权尽归于一家,而守土之臣几无复有分其任者矣”……《新唐书·兵志》记载“……节度使或父死子据其兵不肯代”……《旧唐书·田承嗣传》记载,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还从十万军队中,“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为,谓之衙兵(亲兵、个人武装)”。借此对抗中央。

——摘编自高凤林《略谈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官员来源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唐朝在地方上实行的管理措施?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导致哪些危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 71 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

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其意义。
2019-11-0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