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材料二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官659人,约占91%。

——摘编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材料三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

——摘自朱弁《曲洧旧闻》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摘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宋初统治者在集中军权方面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2022-01-22更新 | 211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3 .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的职责和三省六部制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积极影响。
2021-01-01更新 | 16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历史试题
4 . 行省制及其带来的中央集权模式,体现出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发展历程的必然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唐代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可以占有赋税,也可以自辟官吏,甚至自行拥立主帅。两宋一反唐后期藩镇割据之道而行之,立足于收权,并以路转运、提刑、常平、安抚四监司为工具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表明了这种优胜劣汰的历史选择,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的。而元朝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别归纳唐、宋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概括行省制下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权力结构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自唐至元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2020-12-0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宋代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二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