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9 道试题
1 . 唐代后期近50个藩镇中,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从武力上巩固了关中;而中原藩镇则具有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据此可知,唐末各藩镇(     
A.注重维护中央权威B.导致国家由盛转衰
C.独立割据相互混战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 .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藩镇在内地大量设立。按照与唐中央的关系,这些藩镇可以分为三类,唐朝在内地设置藩镇(     
地区与中央关系
河北地区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东南地区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A.使中央集权制名存实亡B.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彻底的解决了边患问题D.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3 . 如表是曾任唐代岭南节度使杜佑的任职情况简表。这些信息反映出(     
姓名籍贯时间官职前官后官出处备注
杜佑京兆万年兴元元年(784年)至贞元三年(787年)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饶州刺史尚书右丞《旧唐书》《新唐书》以门葫入仕,返京后一度官至宰相
A.异地任职防范了地方割据B.刺史监察职能恢复
C.中央对岭南实行了管辖D.唐朝统辖范围扩大
4 . 对于藩镇势力较强的河北,杜牧说:“天下无河北则不可,河北既虏,则精甲锐卒利刀良弓健马无有也。卒然夷狄惊四边,摩封疆,出表里,吾何以御之?”北宋欧阳修也说:“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二者意在说明唐朝节度使(     
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B.由于中央决策失误所致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5 . 唐朝前期,国家税收由中央统收统支,地方无擅自支用国家税收的权力。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政府获得了原属中央财政的部分财权和税收。这一变化(     
A.直接导致唐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财政制度与时俱进
C.是藩镇割据产生的根源D.说明中央权威已逐渐下降
6 . 今中书省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这种情况突出的反映了宋代(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C.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D.中央实行分权制度
7 . 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宋初为了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A.派文臣任知州B.设置宣政院C.派三司使出任地方D.设置参知政事
8 . 如表所示为历史学家张国刚先生对9世纪初叶的唐代藩镇的分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唐代的藩镇割据(     
类型地区概述
独立型藩镇河朔地区多为安史余孽盘踞,割据性强
防遏型藩镇中原地区归顺朝廷听从调遣,对河朔跋扈藩镇有制约作用
防御型藩镇西北边地所设之军镇乃抵御外辱之需
财源型藩镇江淮流域承担着给国家输送粮食、财赋的职能

A.具有区域性与制约性统一的特点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9 . 公元1138年,在宋高宗准备同金人议和时,以刚直敢言闻名的监察御史方庭实上疏:“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并劝勉高宗要以“中国”为重、以天下民心为重,不能屈服于外敌,弃天下百姓于不顾。材料反映了宋代(       
A.君权受到相权限制B.军队羸弱致使外患严重
C.政治环境相对宽松D.重文政策弊端开始显现
2022-10-09更新 | 1178次组卷 | 3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赵绍祖在《新旧唐书互证》中说:“唐中叶以后,节镇加宰相衔者极多,谓之使相,亦称外宰相,非真宰相也。唐朝的外宰相名号多以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天宝十五载六月,授剑南节度使”崔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据此可知,唐朝后期的外宰相名号制度(     
A.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B.体现了朝廷对节度使的笼络
C.完善了中枢权力运行机制D.为以后宦官擅权埋下了隐患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