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后汉书·郭陈列传》记载:“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罚,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尚书台成为当时行政中枢   ②三省六部制已正式形成
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④统治者着眼于加强集权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招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职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运作流程。
2021-09-2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代李华在文章中写道:“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        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至高宗光宅元年装炎自侍中除中书令,执事宰相笔,乃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填入下划线处正确的是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都察院
4 . 《唐六典》指出“三公,周汉以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但存其名位耳。”材料意在说明隋唐时期
A.三公九卿制名存实亡B.中枢决策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C.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D.决策大权实现了有效的转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2017-12-26更新 | 309次组卷 | 73卷引用:2013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回头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议政王大臣会议
2017-12-02更新 | 142次组卷 | 15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起始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