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宰相),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而位高权重。因此君相之间,相爱相杀,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种独特现象。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相”的表述错误的是
A.秦朝设左右丞相协助皇帝理政B.唐代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同平章事”职务是宰相D.明代朱元璋永远废弃宰相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他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这样,中央政治制度就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这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帝王中央政治制度建设的评价。这位学者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汉代的“内朝”制度
C.唐代的三省六部制D.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
3 . 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
A.中枢权力机构膨胀造成了冗费现象
B.政务文书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C.尚书省是国家最高政务系统的中心
D.三省分权最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
4 . 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其重要的特点是由“个人开府”的中枢制转变为“机构组织化”的中枢制,从而使我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发展趋势指的是
A.从世官制向察举制转变B.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C.从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D.从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转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至于三省的职掌,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事实上,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该学者认为三省制
A.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扩大了中书与门下省的决策权
C.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D.便于抑制相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6 . 尚书在秦与汉初,是少府下的一个属官,主管皇帝与丞相间的文书收发和传递。西汉武帝更多利用尚书来办理政务,且用宦官、近臣为尚书。汉元帝后尚书的职权由“通章奏”、“拆阅章奏”,进而“裁决章奏”,下达章奏。东汉以后尚书台已成为国家政务之中枢。对此分析正确的有
①相权逐渐被削弱   ②汉武帝时“中朝”形成与此大有关联
③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④反映了三公制到三省制的变迁过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 . 下图是唐朝三省位置图。宫城分为三部分:太极宫是皇帝寝居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东宫是太子的居所,掖庭宫是宫女居所。宫城之南的皇城是一些政府机构的所在地。根据三省的分工特点,尚书省最有可能位于
A.①B.②C.③D.④
8 .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抗拒的历史大趋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夫为首封。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房玄龄、萧瑀曰:“隋文何等主?”对曰:“克已复礼,勤劳思政,……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因令有司:“诏敕不便于时,即宜执奏,不得顺旨施行。”

——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

材料三   布达拉宫大事记



(1)概括材料一中武王“分封”对象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分封”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对隋文帝“治国”的评价。结合所学,从优化决策的角度指出唐初统治者实行的相关制度及其合理性。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概述布达拉宫经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后形成的建筑特色。“重建白宫”得到了当时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扼要说明这一事件的政治意义。②指出布达拉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依据材料三概述新中国保护和修缮布达拉宫的原因。
2021-04-14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届高三4月选考科目教学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