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墨敕”“内降”等方式,绕开正规的颁诏程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在三省制外设置大量的使职,使职“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并直接“入奏天阙”。这些措施的实施(     
A.便于集体决策以减少失误B.使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
C.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D.有利于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A.促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B.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
C.致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地提高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
2022-05-06更新 | 489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西省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东汉明帝永平末年,蔡伦开始在皇宫内廷做事;到和帝即位,蔡伦为中常侍并参加政令制定;安帝亲掌朝政后,指责蔡伦曾诬陷其祖母宋贵人,命其向廷尉认罪。蔡伦最终服药自杀,其受封侯国被取消。这反映出
A.东汉通过制度建设抑制宦官B.宦官参政导致东汉政治黑暗
C.皇帝利用宦官削弱丞相权力D.宦官权力起伏源于君主专制
2021-12-17更新 | 516次组卷 | 8卷引用:西南四省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武则天时,设立“知匦使",“置匭(铜柜)四枚,东曰延恩,西曰申冤,南曰招谏,北曰通玄,以受理冤滞诉状。”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创立投匦制度,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和举报制度。武则天此举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完善了国家监察制度
C.推动了人才选拔制度改革D.削弱了中枢机关权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开元初年,中书舍人的职权由负责诏令起草,逐渐转移到以对于上行文书的押判为主。其原掌职权则多以他官权知(代理),并逐渐形成了“知制诰”的制度。这一变化
A.扩大中书舍人的权力B.加强了君主的决策权
C.有利于官员相互制约D.为官员提升晋升机会
2021-11-1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卷地区2022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乙卷)
6 . 唐代时,谏官中的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分属于门下、中书两省。宋代则明文规定,“选谏官、御史,凡宰执之臣曾所荐者,皆不与选”,仁宗时更是下诏日:“御史阙员,朕自择举他。”宋代的这些措施旨在
A.扩大谏官的职能B.强化专制皇权C.提高政府的效率D.保持谏院独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户部尚书度支郎中、员外郎在管理全国租赋、物产以及水陆收入时,“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以近及远,与中书门下议定乃奏”。这反映出,唐代
A.地方财政权集于皇帝手中B.朝廷注意削弱地方的实力
C.重视加强三省人员的合作D.宰相之间的制衡关系明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代“中书门下”不仅继续拥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还拥有了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这表明唐代(     
A.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B.决策权与行政权趋于分离
C.中枢机构运作方式异化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了提升
9 . 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是,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这表明
A.权力制衡的民主机制完善B.皇帝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C.君相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D.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
2021-10-03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全国I卷)
10 . 从汉武帝选用一些亲信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到隋唐宰相权力分于三省再到宋代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科,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历代帝王对相权调整的目的有
①监督官员规范网执政   ②防范宰相擅权
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2021-05-17更新 | 259次组卷 | 2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10719-003【2021】【高三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