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西汉时期的丞相及其出身。前后期出身的变化说明(     

汉初

萧何、曹参、陈平、申食其、周勃、灌婴、申屠嘉等(以上皆军人出身)

武帝

(前141-前87)

卫绾、窦婴、许昌、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车千秋等(以上皆军功或其先世得军功)
昭帝(前94-前74)王(郡县吏)、杨敞(给事大将军幕府)

宣帝(前74-前49)

韦贤(大儒)、魏相(少学易,为郡卒吏)、丙吉(狱吏)、于定国(狱吏)
元帝(前48-前75)韦玄成(名儒)、匡衡(大儒)
成帝(前33-前7)张禹(郡文学)、薛宣(廷尉书佐)、翟方进(射策为郎)、孔光(举议郎)
A.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主流思想影响政府架构
C.士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在秦汉时代,权倾朝野的外戚、权臣,如赵高、霍光、梁冀和董卓之流,尽管可以擅命废立皇帝,但也只能在秦始皇与刘邦的子孙中寻求皇位继承人,他们自己一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径直蹑足九五,抢占皇座。这说明(     
A.专制体制受到威胁B.宗法观念已消亡
C.皇权具有排他性D.相权威胁到皇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墨敕”“内降”等方式,绕开正规的颁诏程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在三省制外设置大量的使职,使职“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并直接“入奏天阙”。这些措施的实施(     
A.便于集体决策以减少失误B.使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
C.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D.有利于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4 . 唐代在三省长官外,其他较低的官员也可参加机务,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街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平章政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类的名号,便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对这一举措,以下相关解读准确的是
A.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C.提升了民主决策水平D.有助于完善管理体制
2021-12-17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统编版)-期末测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皇帝权威B.巩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民主政治D.有利于科学决策
2021-10-16更新 | 382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新教材2019)-卷03(期末押题预测卷) 【纲要上前4单元+选择性必修3】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在唐代,凡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均要经由尚书省发付中央诸司及地方州、县;中央各政令机关有符、移、关、牒下达诸州者,也要经由尚书省发遣。这说明唐代尚书省
A.限制了中央决策权的行使B.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枢纽
C.履行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初,“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政事堂)成了独立的宰相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救的机构”过渡。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决策的随意独断B.三省运行机制的退化
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D.三省地位的不断上升
8 . 如图是唐朝三省位置图,图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三省政治职能B.中枢政务机构创新
C.城市整体布局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
2020-12-26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唐太宗时期颁布的《纠劾违律行事诏》提到,“ 自律令颁行,积有岁时,内外群臣,多不寻究,所行之事,动乖(违背) 文旨", 这反映唐朝当时存在
A.皇权与相权冲突的情况B.决策与执行脱节的现象
C.地方与中央抗衡的局面D.中书与门下牵制的状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唐太宗在位期间,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权。此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一做法的用意在于
A.提高行政能力B.扩大三省权限
C.使决策更加专业化D.加强皇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