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在春秋中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就整体性的崩溃了。

材料二:科举制的发展终究是不可遏制的。唐朝越到中后期,越看重进士出身的官员。从朝廷到民间都认可了科举制的正途地位……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过于复杂,早已溢出官员选拔这一层面。它带来的利弊得失很难衡量,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变革,将中国政治文化史齐腰而斩,分裂为面具迥异的两段。

——据押沙龙《从贵族世官到九品中正》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官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发展不可遏制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

材料二   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求”“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内涵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的内涵出现的几次重大变化,并指出这几次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2-06-05更新 | 1041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九品中正制的选举方法下,掌“铨衡之机”的州郡大小中正“皆取著姓士族为之”,门第高下成为官品高低的唯一依据。其结果只能是“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到了南北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统一趋势的逐渐加强,加上农民起义的打击,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败。与此同时,庶族地主势力则日趋发展,对地主阶级内部权力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已成为时势发展的必然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发生动摇,科举制已显现端倪。北齐严格策试秀才标准,北周“罢门资之制,实行选无清独”。隋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地主阶级内部关系的新变化,扩大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的科举制度。文帝开皇七年,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以德才作为选录士人的标准。秀才一科也采用考试之法。炀帝大业二年,设置进士科,实行试策取士,分州郡和中央二级策试,录取标准主要依据策试成绩而非门第。由于隋朝立国时间很短,科举制还远未达到完备的程度,这一过程到唐朝时才完成。

——摘编自李春棠侯力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士族的衰微和十国割据战争进入尾声,宋太宗登基后在沿袭唐朝科举的同时,开始大幅度增加录取名额,使及第者在官职升迁上更受优宠。他首创锁院和糊名两制,并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颁布诏令云:“朝廷比较,设贡举以待贤材。……自今贡举人内有曾为僧道者,并须禁断。”进士科考题多为《主圣臣赞诗》《二仪合德诗》等,且多出自儒家经典论著中。赵宋代周而起,除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以外,弘扬士德、改变士风也是当务之急。太宗变革科举制度,使之成为改变士风的重要手段,“以儒立国”之气象昭然显现。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   辽朝取得燕云十六州后,于会同元年(938年)效仿唐朝,率先在当地实行科举取士。对儒家文化深感兴趣的辽圣宗,于统和六年(988年)遍设府州县学的同时,将科举制推向辽朝全境,并把贡院从南京(今北京)迁至上京临潢府,管理范围也扩至辽朝全境。统治者担心让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会影响契丹族历来强调的尚武骑射精神,故从设立科举之初就严禁契丹族士子以及辽朝北方的其他游牧民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较深的渤海族粟末革末鞨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因此,虽辽朝拓展了科举取士的地域范围,但是科举并未成为辽朝大多数少数民族士子入住的途径,进士在官僚阶层中所占的比重是有限的。正如有学者称:“在《辽史》中有传或有附传的人,共计272人,其中出身进士者仅22人。”

——摘编自李兵《辽金元科举制度的创新及其政治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太宗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代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唐代科举考试策问的部分试题描述。据此可知,唐朝科举考试
社会现象试题描述
安史之乱后.落镇割据成为唐代政治的棘手问题主考官元结问进士,“其策安出,子其昌言”
中唐以后,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被打破进士考试时,考生须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
780年实行两税法后,唐代社会出现“钱重物轻”的现象李翱在《进士策问二道)中要求考生提出具体的对策
A.命题遵循经世致用原则B.选才标准趋向公平合理
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D.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从一级公士至十七级大良造可以逐级晋升。但到汉代的军功爵制中,分化为官爵和民爵两大等级,一级爵公士至八级爵公乘,称为“民爵”,这是庶民和小吏的爵位,规定赐民爵超过八级爵者,必须把超过的爵位转给兄弟子侄。商鞅之制,小夫(十八级爵制的最低级)死后墓上可以栽一棵树,至大夫就可以载六棵树,这是对低级爵位获得者的一种荣誉待遇,但在汉代爵制中,这种荣誉待遇也被取消了。

——根据朱绍侯《军功爵制探源》

材料二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所建军功爵制与汉代的军功爵制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变得日益腐朽,此时消极作用开始占主导地位。虽然更加放宽了参与资格,使得普通百姓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以及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统治者为了维持固有的统治,实行严厉的文化思想柴铜政策,直接导致了科举制发展的逐渐僵化,导致其弊端丛生,对封建文人产生了极大的人性残害。

——摘编自樊宁《从<儒林外史>看明清科举制对人性的残害》

材料二 科举制对西方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明确的史料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原则的合理性、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使得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建立了现代文官考制度。最为肯定科举制增影响西方国家并直楼主张美国仿行的是美国在华传教士丁趋良博士(1827-1916年)。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度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据记载: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来,千年古村浙江宁波走马塘的陈氏家族中前后出过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陈氏家族可谓是古代中国的第一学霸家族。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会是
①宋代科举取士名额的扩大②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实行
③对“学而优则仕”的崇尚④自古以来此地文化的发达
A.①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