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代科举在“正奏名进士、诸科”之外,对那些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因“特奏名”录取进士、诸科多达5万人。这一举措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的基础
C.导致科举考试的失序D.是“三冗”问题产生的源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
A.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
2021-09-01更新 | 1388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有学者在评论科举制度时认为“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举,士固无如之何……而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举子只要递上个人名片即可考试)。”材料旨在强调科举制度
A.打破了特权阶层的垄断B.强化了政权的专制特色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保证了选举的公平公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662次组卷 | 128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长官任命下属的制度流行。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并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A.选拔人才方式与加强中央集权相适应B.选拔人才的标准从重才学转向重门第
C.选官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地方官吏职权D.制度不断创新保证了隋朝的长治久安
2021-05-12更新 | 797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康乾时期,仅江南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成,科举考试录取更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后来,清廷把江南省拆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此举
A.贯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B.实现了地区之间的相互制衡
C.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D.平衡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