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李迪、张知白、杜衍、王曾四人,入仕前都很贫穷,尤其是杜衍,早年丧父,又不为继父所容,只好奔波在外,为书商帮工糊口;范仲淹的事迹与杜衍颇相类。据此可知宋朝(       
A.官员执政能力的提高B.政府注重伦理道德教化
C.选官制度的良性发展D.拓宽了平民参政的途径
2023-07-16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元朝时,政府开办众多的官办学校,方便蒙古人和色目人学习汉文化及入仕为官;同时以经义取士取代辞赋取士,确立了理学在科举考试中的正统地位。科举也越来越成为书院教育的风向标。元代科举制(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B.推动了书院教育转向官学化
C.有效提升官僚队伍整体素质D.带动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2023-03-17更新 | 39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官场首重门第。五代门第观念消退,王朝决策权掌握在一批靠个人能力上台的文吏型官僚手中,他们的“家世背景逐渐淡化而个人因素相对受到重视”。宋代文官普遍以个体形式入仕,官员个人的出身问题遂日渐凸显。南宋孝宗时,蔡幼学在殿试策论中写道:“文武之别,有出身、无出身之辨,在古盛时,未闻此法。”南宋中后期官员李曾伯在《谢潼漕请举》中亦云“盖官版虽登,尚以出身、无出身之异”。这反映出在当时官僚群体内部,“有无出身”是一条重要分界线。

──周佳《宋代科举政策背景下的“出身”含义变化》

材料二   它(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流弊日深。特别是道光、咸丰以后,一方面列强的入侵,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不足以应付“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方面西方文化的输入、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促使一批忧国之士认识到八股取士导致士子只知诗文而不通中外,“心术坏而义理锢”,一批新人开始对科举制度展开了越来越猛烈的抨击。有人开始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建议,也有人开始对沿袭了千余年的考试制度进行大胆的变通和探索。

——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材料三   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是孙中山选拔人才的标准。他说“当议员或官吏的人,必定是要有才、有德、或者有甚么能干,才能胜任愉快的。”又说:“有才有德的人才能当我们的公仆。”

——房列曙《论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宋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变化出现的制度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道咸以后科举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清朝末年清政府对科举制“大胆的变通和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并指出其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伏尔泰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上述材料反映出(     
A.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科举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诞生的根源
C.中国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欧洲的普遍认同
D.当时欧洲的政治体制较落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古时应试者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取得第一名,连得“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唐太宗创立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B.培养了一大批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
C.太和殿因举行殿试而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D.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备受伏尔泰推崇
2022-04-13更新 | 117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以后,世族门阀的力量逐渐蜕化,中国社会自此完成了从世族形态到士绅形态的转型。所谓“富贵不过三代”,确实是唐宋之后的景象,是对平民社会的一种另类描述。由此可知
A.科举制推动世族门阀衰落B.唐宋之后平民占社会主导地位
C.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原则D.世族门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2021-12-27更新 | 8380次组卷 | 6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苏轼曾言:“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苏轼意在强调
A.科举制改变了诗歌在宋朝的地位B.科举制反映了宋朝的风俗习惯
C.科举制体现了宋朝考试的功利性D.科举制形成了宋朝的读书风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隋唐两宋时期科举制的演进概况。它反映了
时期概况
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
唐朝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只限无官位的平民参加
两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
A.国家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文官取代了武官的局面形成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打破世家大族控制官场情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021-06-13更新 | 15481次组卷 | 128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