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南宋理宋宝祐四年(1256年)中榜的601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名进士的出身身统计情况,其中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84人,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4177人,该数据可以说明(     
A.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B.科举制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
A.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
B.科举制彻底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有史籍对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进士)结果做了详细统计,见下表(单位:人)。表中数据反映出唐代唐代士、庶登科对比表(部分)
科目出身
618
649

650
683

684
709

710
732

733
755

756
779

780
805

806
826

827
846

847
873

874
906
合计
进士士族31434322337457213112870589
庶族25211971115211849132
A.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B.科考成为官员入仕的主渠道
C.士族依然存在政治影响力
D.科举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如图是对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该数据可以说明科举制
A.消灭了当时的特权阶级B.消除了魏晋南北朝的门第观念
C.拓宽了官吏的人才来源D.基本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2019-11-0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祜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官僚家庭184人,平民家庭417人)。该数据可以说明
A.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
B.科举制完全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科举制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这一数据反映出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
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秦朝相比,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何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唐宋时期科举的变迁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从下面数据中可以看出
   
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B.政治局面非常动荡
C.制度创新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2022-04-18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有关科举制的材料,回答问题。

【轻·重】

材料一   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进士而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难·易】

材料二


——摘自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存·废】

材料三   奉上谕:方今(1905年)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前因管学大臣等议奏,当准将乡、会试分三科(即九年时间)递减。兹据该督等奏称,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等语,所陈不为无见。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赵尔巽等编纂《清史稿·选举志二》


(1)根据所学知识,将下列四个选项分别填入材料一划线处(填字母即可,每个字母只用一次)。A.经术   B.文词   C.重   D.轻
(2)从明到清,一般老百姓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社会阶层上升,是变难了还是变简单了?请根据材料二统计数据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为研究明清社会阶层流动,何炳棣为什么需要“进士家庭出身”这类数据?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在废科举制决定上的变化及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01-22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社会主流思想演变
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D.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2021-11-16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1-2022年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