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如秀才,“试方略策五道”,选拔经邦济世之才;明经考帖文、经问大义等,选拔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才。在宋朝,科举制度有进士科、明经科、童子科等。其中,进士科起初兼试诗赋、策论、经义,后以经义为主;明经科以贴经、墨义的方式考儒家经典;童子科指君主对年龄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童子进行测试,通过者“赐殊进士出身”。在此过程中,应试者所写文章的文体、题目、内容一般都有统一规定,对应试者不偏不倚。而且应试者可以来自多个阶层,官僚之后和农民之子可以同场竞技,官僚之后若不能通过考试,一般也难为官,农民之子若能考中,则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清朝政府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摇摇欲坠,另一方面,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不断地挑战着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始提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制度,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多方联名向慈禧太后上奏《请废科举折》,以前所未有的急迫心理强烈要求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宣布:“著自丙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举遂告废止。”至此,在古代中国社会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结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陈小锦《浅议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及对高考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2 .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的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史实准确的是
A.《浅议秦代分封制利弊》B.《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与影响》
C.《简议汉代的科举制度》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在《宋史》中立传的1533北宋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64.44%;宋代开科期间年平均录取进士115人,达到唐代年平均录取人数26人的四倍之多,各科总录取人数更是达到唐代时期的十倍;宋代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家世、籍贯等信息进行封贴处理。在考官管理上实行锁院制度,考官一入贡院即锁宿,以辟请求,在考场管理上,禁止挟书、移易、传义和代笔等;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将进士考试分成四场,分别为考大经、考兼经、考论以及考策。殿试仅考策,字数不超过千字,论在于考核考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策则是考核考生对政策的认识意见;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成定制,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制定政策,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1)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1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B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代)士族人物几乎垄断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及中书省中书舍人以上的显要官职。在选举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官职的清浊、升迁之速,完全看门第是上品还是卑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建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考试、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选官的依据及其影响。
2023-10-25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书有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记述

记述

出处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十九关内侯,而是为彻侯。”

《史记·秦本纪》

汉武帝即位后,“诏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才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

《汉书》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

《三国志·魏志》

材料二   隋唐在官吏选拔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科举制为自我推荐,即史书所谓的“怀牒自举”,以考试定取舍。唐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人: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者记述的选官用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科举制创建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制实行复试、殿试制,以及考官锁院制,推广世家子弟、考官亲属的别试避嫌法,推行封弥、誊录法。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庶族地主、殷富农民、工商子弟,凡是"稍具文墨"的读书人,都可以应举入仕。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后搜予官职。而宋代进士录取后,不仅可以直接授官,而且升迁迅速,“第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名公臣卿皆由此选"。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约为唐代的取士人数的5倍。

——摘编自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一

材料二   18世纪,西方人对科举的了解更为全面,用法文和英文出版的谈及科举制的书籍出版量很大,就连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一代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也赞扬有加。到19世纪,尤其是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已不再神秘,声望一落千丈,一切都落后原始,但惟独科举制例外。当时,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实行政党分肥制,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1884年,英国人密迪乐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学习效仿中国科举制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苏格拉底批判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国库空虚,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跨州货运的征税方面存在争端,马萨诸塞州有农民造反。汉密尔顿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摘编自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等

材料四: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从唐至清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及其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及美国解决“诸多棘手问题”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选官制度,概括其影响。
2023-02-0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革

材料一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极其蜕变》

材料二   唐代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因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德宗时,宰相李实向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权德舆推荐私人,要求录取,权德舆未能满足,李实乃开列名单责令录取,否则就要贬官。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材料三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宋科举制度发生的变化并评价科举制。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是根据刺史、郡守等地方官和中央的三公九卿、列侯的推荐而选拔官员……在察举制下秀才、明经等科目就已经出现,不同的是察举重德行和门第,考试不占主要因素,当考试成为秀才、明经等科及第评判的决定因素时,标志着其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

——摘编自周奇,金滢坤《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选官方式和选官标准角度,概述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的差异,并指出隋唐科举制最受社会重视的两科。

材料二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1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简评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
2023-01-0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S9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皇年间,隋文帝以分科考试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所举科目二科、四科、十科不等,至炀帝时期又增设了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仕,以文学与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唐武德年间,政府规定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投牒自应”,首次明文规定了科举考试不再需要官府举荐。唐代的考试主要有常科(考生多为学校学生及社会人士)和制科(皇帝举办,考生多为常科及第及庶民寒士),另衍生有武举。宋朝吸取了晚唐、五代的教训,全面推崇孔孟儒学,提倡文官治国。宋太祖曾说:“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此外,宋代还确立了糊名、誊录法等科考形式。至明朝,政府大力兴办各级学校,建立与科举制相适应的学校制度。科举在明代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到了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

——摘编自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观照》

材料二   唐至明状元籍贯分布表

地区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金

河南、河北

26

1

16

10

4

5

山东

3

3

9

5

1

4

陕西、山西、甘肃

11

2

3

3

2

东三省

2

江苏、浙江、福建

7

3

13

26

1

47

江西、安徽、四川

7

4

10

6

1

25

广东、广西

2

2

1

3

湖南、湖北

1

1

5

3

贵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科举状元户籍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予以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