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宋太祖时,官僚子弟"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永为常例。宋太宗时又规定"凡举人中有与主考官有同族及亲戚关系的,必须别置考场"。这些举措
A.打击了官僚贵族的势力B.意在维护科举考试公平
C.提高知识分子科考热情D.加速了社会阶层间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代择官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试书、判,其中“判”又称“判牍”“判状”“判词”,是司法人员对案件是非曲直之判断与评价结果的文字体现,即法律判断的文书。《通典》对唐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有言:“不习经书史无以立身,不习法理无以效职。”唐代这一择官标准旨在
A.提高封建统治效能B.深化依法治国观念
C.完善考试选官制度D.培养法律专业人才
2022-04-23更新 | 41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师爷”之名,起自明,盛于清代,是帮助官员办理事务的文人学士。因师爷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等特殊身份,故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其宾友为“师爷”。由此可以看出
A.师爷逐渐取代了主官的职责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严重弊端
C.师爷的出现带来明清冗官现象严重D.师爷参与政务处理削弱了中央集权
2022-04-22更新 | 596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南阳、信阳、驻马店、漯河、周口、三门峡六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唐代科举的录取方式较为多样,考生除了可以凭自己的考试成绩录取外,还可以将自己的诗词作品通过“投献”给达官显贵,以求得赏识得以录取;再者如“通榜”,主试者将自己赏识的考生列上名单,录取时甚至可以不必看应试者的试卷就可以定好录取名单。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A.奠定了门阀士族统治的基础B.仍属于贵族政治的一部分
C.尚存有旧时举荐选官的痕迹D.完全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代科举考试实行南北榜制度,南北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南方学子占55%,北方学子占35%,其他地方占10%。这一制度
A.提供公平竞争环境B.化解了南北方的矛盾
C.利于笼络北方士子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6 . 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2021-06-02更新 | 2009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