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由朝廷临时任命主考官,改变知贡举一般多由礼部侍郎出任的做法,称权知贡举,为了分割其权,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若干名,以后成为制度。宋太祖时,知贡举官虽然并不固定人选,但每当朝廷任命之后,并没有立即隔离,他们在主持考试之前仍有足够的时间接受请托或授受贿赂,因而往往发生徇私舞弊的现象,甚至引起落第士人的诉讼。据《宋史·选举志三》记载:“初立四门学,自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学生,岁一试补。差一学官锁宿,弥封校其艺,疏名上闻而后给牒。”此举得到太宗皇帝的赞赏,“后遂为定制”。宋真宗时两次下诏,重申这项制度。为了加强对主考官的监督,又进一步规定,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得与知贡举一例锁宿。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和外界隔离,就是家人也一律不得见面,直到考试结束。其锁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若事情没有办完,就适当延长。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实行锁宿制度的原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实行锁宿制度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朝科举考试数量表

朝代录取数据资料   来源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开科268次,秀才29人,进士6427人(统计不完备,应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1580人,据史实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唐代共有369名宰相,80%出生进士据《文献通考》及《登科记考》统计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
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据《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及《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
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
元朝开科16次,计1139据《续文献通考》统计有姓氏可考状元33人;有籍贯可考状元12人,南方2人,北方10
明朝开科92次,计24636人,将近一半是寒门弟子据《续文献通考》统计有姓氏可考状元9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90人,南方80人,北方10
清朝开科114次,计26888据《续文献通考》统计有姓氏可考状元114人;有籍贯可考状元114人,南方99人,北方15

——据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2-06-05更新 | 76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宋神宗时期,改革科举制度,规定:太学中“学行卓然尤异”的优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即可免试直接除官;次等内舍生则免省试,径赴殿试;下等外舍生则免发解试,径赴省试。此项改革措施
A.否定了官员子弟科考特权B.凸显了学校在科举中的地位
C.完善了科举考试选拔程序D.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2022-06-04更新 | 1342次组卷 | 14卷引用:云教金榜N+1联考2022届高三冲刺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代内阁大臣高拱抨击当时的科举选官说:“系进士出身者,则众向之,甚至以罪为功;其系举人出身者,则众薄之,甚至以功为罪……至于升迁,则进士治绩之最下者,犹胜于举人治绩之最上者也。”这反映出明代科举选官
A.丧失甄选官吏价值B.重视官员家世门第
C.强调科考功名差别D.侧重官员行政能力
2022-06-03更新 | 937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对唐朝吏部“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有如下论述:“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这表明该学者
A.赞同唐朝科举选官标准的合理性B.全盘否定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
C.猛烈批判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制D.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唐朝“以诗取士”仅靠考场短暂比试存在一定不足,唐玄宗天宝年间礼部侍郎韦陟针对性地采取纳卷和行卷措施,纳卷即考生自己把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官先行过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据此可知唐朝
A.科举制形式主义流弊严重B.文学水平决定了选官质量
C.选官制度存在诸多腐败性D.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
2022-05-27更新 | 943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届高三新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仁宗时,国子监学生郑獬颇有才气,但在国子监解送优秀生员参加会试时只名列第五。他为此大发牢骚,把自己比作麒麟,把主司比作驽马。后来,郑獬参加殿试,这位主司又担任考官,把一份卷子误认为郑獬所作而加以斥逐。拆封之后,郑獬却以第一名及第。由此可以得出
A.科举改革断绝了考官徇私舞弊之路B.郑獬的及第得益于王安石变法
C.北宋在殿试时实行了糊名考试制度D.取解试时达官贵人可以“公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
A.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
C.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D.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
2022-05-26更新 | 1221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垄断的局面,要求参政。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两宋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事”,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明朝时,科举考试分南北卷,南北方录取有一定比例规定。这些现象可以看出
①南北朝时科举制度已经出现②宋朝选官制度最为规范科学
③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④选官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5-25更新 | 523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宋太祖赵匡胤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在社会上形成了“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边读”的风气,读书人都普遍热衷于考取功名去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一社会现象
A.打击门阀世家大族的势力B.保证了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
C.导致形成冗官冗费的局面D.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