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中书省,以防止大权旁落,还以“皇明祖训”的形式,规定后代子孙一概不许设立丞相,如有提议设丞相的就以奸臣论处。然而,皇帝日理万机,终须有人辅佐,于是,明成祖时正式创立了内阁制度。所谓内阁,就是以一些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政务,协助皇帝。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充当顾问,票拟批答。后来内阁逐渐升级扩大,阁臣中有一人总负责,称为首辅。到嘉靖、万历时,内阁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不是宰相的宰相,嘉靖帝自己也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阶段。它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随着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和虚君制的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有了长足发展,责任内阁制原则增添了不少新内容。

——阎照样《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并概括明朝内阁职权演进的趋势及这一趋势反映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内阁制度演变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与明代内阁的本质区别。

2018-11-2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东至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部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共计3291件事,平均每天处理400多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丞相被废后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2021-04-2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遇下诏敕,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开元以后,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摘编自《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材料三   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理)。

——涂山辑《明政统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尚书省职权的变化,并依据材料指出三省六部制对皇权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对北宋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举措对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
2021-01-2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代何良俊说:“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A.内阁首辅由皇帝亲信担任
B.内阁为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D.内阁大学士拥有最高决策的权力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至嘉靖以后,严嵩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此而极。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10《乞休第十一疏》

材料三(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亚里士多德对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曾作了如下的概括:全体公民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全体挨次进行统治,也挨次而被统治;抽签参加政治机构;对于任官资格完全没有财产定额的限制……

——应克复等著《西方民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有人认为严嵩、张居正等专权说明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严重削弱,结合材料二、三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请阐明理由。

(3)根据材料四,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2017-11-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017-08-04更新 | 4836次组卷 | 93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遗……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四: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牲;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蝎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中国和希腊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1)按示例完成空格,并指出其演变趋势。

材料二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传统遗赠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创造了哪些民主运作方式
材料三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于是,执政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一切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简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