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从19世纪后半期以来,英国普遍推行“委托立法”制度,即议会通过的法案,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给内阁大臣或地方当局去规定施行细则。这种“委托立法”的出现表明在英国
A.内阁成为国家权力中心B.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被破坏
C.内阁权力有扩大的趋势D.议会已完全沦为内阁的附庸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阁初设时,阁臣尚不可以侵夺各部的职权,诸司有事也直接向皇帝奏闻,无需向阁臣“关白”。大学士的官品也只是正五品,抵不上知府(正四品)。仁宣时期便出现了“三杨用事,政归内阁”的趋势。而且后来的大学士,非有侍郎、尚书的资历不行,三品以下的官僚,根本不可能入阁,内阁大学士成了最高官位。内阁职权也日益加重。内阁不仅有了掾吏,而且“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景泰以后设诰敕房和制诰房。正统年间,国有重要大事,大学士可会同各衙门于内阁会议,“遂为制”。嘉靖以后,连朝位班次也“俱列六部之上”了。

皇帝的旨意,内阁不同意,可以拒绝拟敕。对于内阁的“票拟”,有时即使皇帝不同意,内阁也仍可坚持原拟,但是只能起一时的抵制作用,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皇帝可以径下中旨甚至撤换阁臣来贯彻自己的意旨。

——摘编自王广军《试析明朝内阁制的政治效能》

材料二1688年以前内阁已萌芽。1694年,因战争威廉三世经常离开英国,内阁会议自行召开并就国务做出决断逐渐习以为常。安妮女王时期,内阁大臣在未接受女王召集时,私下聚集起来商讨国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在内阁会议上提出来,便于女王做出决断。由财政大臣取代国王主持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国务并做出决策,逐渐成为一种惯例。从1705起,辉格党多次上书女王,要求根据议会政治力量的变化改组内阁。辉格党控制的下院则以拒绝通过内阁的战争拨款议案为威胁。迫于压力,女王最终改组内阁,辉格党要员相继入阁。此后一党制内阁的出现,是政党直接参与国家统治的开端。汉诺威王朝初期,君主不再出席内阁会议、王权急剧衰落之后,责任内阁制形成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内阁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的过程。
2022-01-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爷(丞相、宰相)是百官之长,是官僚集团和士大夫的领袖,是古代中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处在官僚组织的顶端。皇帝在很多国事上须倚重相爷,需要其辅佐,因此相爷一直伴随在皇帝的左右,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因而在汉朝建立以后,相爷与皇帝的关系就十分微妙。在古代中国,尽管大部分相爷尽职尽责,但他们还是屡遭打压。到朱元璋时期,相爷终于寿终正寝

——整理自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一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等

材料二  在英国,政府成员大部分都是议员,也会是议会多数党的成员,因此,这个体制就为行政集权创造了条件。自从英国的政党制度完善以后,实际上通常不是内阁对议会负责,而是议会对内阁负责,不是议会监督政府,而是政府监督议会。英国首相是全国最高的领袖,兼文官的首领、财政部首席大臣和内阁主席,同时又是政党的领袖。他既是行政领袖,又是政治领袖。多年来,一些学者和政治家都认为,英国的内阁制早已向首相制政体发展。

——摘编自韦荣建《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丞相与近代英国首相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中英两国政治体制变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