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以民主取代专制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民主政治的发展经历了思想变革---政治变革---法律完善的过程。在近代历史上,无论是欧洲,还是东方的中国都在发生着变革。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国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王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1)材料一、二体现了哪些比较进步的思想原则?在当时最主要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2)近代,英国、美国建立起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写进法律文献的民主”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法律文献是哪些?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根据材料及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
2016-11-18更新 | 3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雅典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较完备法律监督制度的国家.雅典民主是法律监督制度建立的基础,法律监督是维系民主政治的保障.雅典的法律监督制度不仅使雅典民主制得以充分发展,而且对后世的法律监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自张锐智《论古希腊雅典的法律监督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雅典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较完备法律监督制度的国家”的表现。
材料二 中国最早建立监察制度,并将其置于国家主要典制地位的国家之一。以御史执掌的纠举弹劾,以巡按考察为核心的监察制度,可以溯源西周,但构成“宰牧相累,监察相司,人怀异心,上下殊物”的监察体系,是秦代才初具规模。随着国家政务的日益纷繁和中央集权制度统治力度的不断强化,监察体制也相应扩大.为强化官僚机器自身制衡关系,形成了以监察军、政、法等方面为主,旁及国家其他事物,有明确分工和权责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单线垂直的和层层监督的监察体系。
——摘自韦庆远《中国历代政治制度》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说,从将来革命成功后要制定和实行一种完美的宪法的角度,提出了五权分立的主张,其中包括“纠察权”的独立。……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仍然沿袭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检察权隶属于参议院,未能独立。……1921年,孙中山发表了题为《五权宪法》的著名演说,设计出了一套上下结合、官民结合、多层次多形式的完整独立的监察系统。
——摘自徐德峰《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四 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现身唐宁街10号首相府邸,打破惯例出席了内阁会义。根据英国贯例,女王作为国家元首一般不插手政务,这次女王受邀前来出席自然引起多方争议,英国立宪委员会的专家就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一打破惯例的做法混淆了政府和君主的应有界线。
——《世界文明史》
(4)依据材料四,以17、18世纪的史实概括“惯例”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立宪委员会的专家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政府和君主的应有界线”?
2016-06-29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六安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前,丞相位尊权大,因为不可避免地与君权发生冲突。汉武帝时期,开始有意识地削弱丞相的权力,他设中朝尚书,夺去了不少原属丞相的决策权。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将军录尚书事,掌握了朝中全部大权,“政事壹决于光”,丞相变成了执行官吏。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据《新唐书宰相表》研究,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宰相同时在位者,少则4人,多则10人;武后、中宗、睿宗时期,同时任相者常有10人左右,景元(710年)任用宰相多大27人。玄宗以后诸帝任相少则两三人,多则七至八人。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四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

——《美国宪法评注》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和隋唐时期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民族、民权方面概述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完成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事业?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运用近代中外相关史实论证“民主依赖妥协”(要求:至少要中外两个角度,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