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恩格斯当年曾经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下列能很好佐证这一评价的是
①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军
②广州一带人民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
③天津、北京附近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袭击侵略军
④刘永福黑旗军与义军一起,英勇抵抗外国侵略军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2 . 如表为鸦片战争中镇江之战的相关记载,据此得出的结论最为可信的是
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镇江的记载
出处记载
【英】霍尔《“复仇号”军舰航行作战记》“我们下了最严格的命令严禁抢劫这座城市,也下令逮捕趁火打动的中国暴徒,他们才是他们同胞最恶劣的敌人。”
【英】洛林(对华战争的最后几战》“英军的恶行比预料的要少。”
【中】朱士云所写日记,见《鸦片战争)第3册“夷鬼城内外捉人割..连日城中妇女遭淫掠者甚众。”
A.清政府腐朽无能B.人道主义得到了彰显
C.太平军趁火打劫D.英军曾犯下战争罪行
3 .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来之风”往往会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均是开始于中国的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当时
A.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B.南方地区率先受到列强冲击
C.南方地区社会矛盾突出D.清政府放松了对南方的控制
2022-05-24更新 | 1066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最后一模)历史试题
4 .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广东民间排外活动时有发生。当时的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对此采取默许态度,外国人的一切投诉均置之不理。后来他因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被称为“六不总督”。这反映出(  )
A.清朝官民强烈的爱国精神B.官员误国误民的渎职态度
C.列强多国联手压制的结果D.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5 . 1845年,一艘英国军舰为登陆琉球、测量台湾附属岛屿花瓶山至钓鱼岛之间的水文地理,其舰长曾通过英国驻福州领事馆领事和琉球国驻福州官员,向福建布政司提交申请,获准后才前往。这反映出,当时
A.东南沿海陷入边疆危机B.英日争夺中国的台湾地区
C.洋务自强运动初见成效D.清政府近代外交理念形成
6 .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数量猛增,内容上不像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大幅度增加中国时政评论、贸易与商业新闻和评论、商业广告等内容。这些变化
A.符合西方扩张在华利益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深入
C.提高了基督教的影响力D.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7 . 下图反映出,当时清王朝
A.被迫对外开放B.面临瓜分危机
C.统治一度瓦解D.政局经历动荡
8 .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前夕,天津的一些铺户、船民、盐民等自发要求彼此联络,共御外侮,当地官员连忙上书表示“民情汹汹”“盗贼四起”,并将有限的军力用于压制商民。这最能说明当时
A.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B.封建政府和人民大众矛盾尖锐
C.天津民众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9 . 1850年,美国有90艘轮船抵达香港,所载货物在此改由小轮船或木船转运至广州等其他口岸。同时把广州等地运往美国的货物运到香港,再用远洋船只运输。其他国家的对华贸易也逐渐仿效了美国。这反映出
A.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B.广州的政治地位已下降
C.美国取代了英国在华地位D.中国近代化航运业兴起
10 . 《南京条约》签订后,负责谈判的钦差大臣继续与英方交涉,以对条约进行补救。其中一条是:“英国除广州外,多得四处……系大皇帝天恩。今后若他国要求去四处口岸通商,应由英国与之讲解,使仍在粤通商,无致生事。”这说明清廷
A.承认英国世界霸主地位B.被动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C.利用英国维护国家主权D.在传统思维下应对变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