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一批接触西方知识较多的先进分子,开始了自己创办近代传媒,争取话语权的活动。以《循环日报》为代表的最早的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政治上坚决站在中国人民一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道无情揭露了帝国主义巧取豪夺的可耻行径,发出了“叱咤英俄,鞭笞欧美,振我夏声,昌我华种”的号召,并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大大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了一定的传媒话语权。

——摘编自刘兴豪《从清末报刊看传媒话语权的争夺》

材料二   中国多年来一直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忧,“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讲究“和而不同”,这种传统也渗透到中国的外交理念中,使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发生纠纷时态度十分缓和,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被其他国家围堵,长期以来,国际舆论一直由西方主导,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的环境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中国传媒要争得一席之地,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与质量,促进媒体改革与发展。现今,世界各国依赖加深,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传媒应该运用自身优势,立足国情,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渗入到国际宣传中,因为其集中表达着中国“思考世界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治理理念,是丰富全球话语体系的重要价值资源。

——摘编自王柏琪等《构建传媒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积极争夺传媒话语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04-15更新 | 31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后,清廷官员认为“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如旧历史上偶然间发生的事象”。而西方人士则把所谓远东文明古国的实力看穿,于是趁火打劫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国再没有“高枕而卧”的时候了。据此可推知(     
A.传统华夷观念没有丝毫改变B.东方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明
C.鸦片战争对华影响较为持久D.观念落后导致了中国的战败
3 . 19世纪40年代,清政府设五口通商大臣,由地方总督兼任,钦办与西方各国通商事务,无专设衙门。其握有驭夷之权,“相机妥办”,化解各种交涉事端。可见,清政府
A.因与外国通商专设正式外交官B.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完全摒弃
C.尚未接受近代外交观念和制度D.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4 .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英国人的描述
A.充斥了西方文明固有的偏见B.暴露了乾隆盛世潜伏的危机
C.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D.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5 . 下表为中外不同文献关于三元里民众抗英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英军从城北越秀山一带撤军,三元里等处一百零三乡民众数千人,中途设伏,歼敌百余人名,斩兵目二人,围困英军。”夏變《中西纪亨》(同治初年刊印)
“英军经由三元里往牛栏冈方向抢劫,由于(水勇头目)林福祥事先与各乡约定联防,三元里等八十余乡数万民众将英军包围,歼敌二百余人。”编《三元里人民抗英 斗争史料》修订本
“由于英军的暴行,当地举人何玉成柬传各地,三元里等地九十余乡聚众数万人齐出,围歼英军,斩英军将领伯麦、毕霞。”闻记
“(陆军司令)郭富在城北越秀山四方炮台发现非正规部队在其阵地的山脚下集结列阵,遂率军进攻。由于大雨,英军的燧发枪无法射击,对方与之肉搏。英军5人死亡,23人受伤美国传教士主编《中国丛报》(创刊于1832年)
A.英军在与民众的交战中遭受了损失B.英军率先对民众发动了攻势
C.英军劫掠财物导致当地民众的反抗D.林福祥是民众抗英的领导者
6 .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2022-02-26更新 | 1406次组卷 | 3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认为“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准行。”强调外国公使驻京是只准暂住,而且“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眷属”。甚至不惜以“全免关税、开放鸦片烟禁”等“大皇帝新恩惠”来换取取消该条款,这表明清政府
A.极力地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固守儒家礼仪和华夷观念D.试图抵制东交民巷驻军
8 . 鸦片战争前,琦善在致英驻华总监义律的照会上写道:“大皇帝抚有万邦,人稠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岂有因此定海一县遽肯受人挟制之理……而贵国既欲通商,若非处处恭顺,俟奏奉大皇帝恩旨准行贵国,又岂能安然贸易乎?”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积极探寻摆脱危机的方法B.尚未突破传统的夷夏观念
C.理性分析了中西方的优劣D.意识到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2022-01-04更新 | 41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非凡吉创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三)历史试题
9 . 鸦片战争后,道光一朝的君臣在有关对外条约的谕旨和奏折中充斥着“恩赏”“推恩”“新恩”等外交语言;之后在中外条约关系的实践中,清政府官员往往用诸如“以求两益”“互得利益”“互惠互利”的表述。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追求利益外交B.与列强关系趋于平等
C.洋务新政成效显著D.天朝上国理念的动摇
2021-12-30更新 | 498次组卷 | 3卷引用:新高考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湖北卷)
10 . 《南京条约》是以西方世界通行的两国君主名义拟定的。可是,在当时部分清朝大臣看来,大清皇帝与英国女王这种“夷妇”并书是奇耻大辱,立此条约无法向历史交代。这说明当时清朝部分官员
A.拒绝向英国妥协投降B.抱守“天朝上国”思想
C.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D.力争国家主权的完整
2021-12-26更新 | 43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高考仿真模拟卷(全国甲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