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对时势进行解释:“(欧美国家)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以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服。”“所赖通商为该夷养命之源,税例之增减多寡,即关夷情之向肯从违,若过为搜剔,则恐致反复”。这表明当时
A.御侮策略取得一定成效B.外交理念亟待转变
C.朝贡贸易体制得以维持D.近代主权意识增强
2 . 《十可虑奏》是清朝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鸦片战争失败前夕上的奏折,总结语是“凡此十端皆属必然之患,亦皆属莫解之忧,若不早为筹划,则国家之事岂容屡误。臣病躯楮柱,心急如焚,寝食俱废,辗转思维,并无良策”。这一奏折
A.暴露出统治者御敌能力不足B.体现了地方官主权意识缺乏
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D.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
3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多次痛骂英夷“性同犬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由于阅历和观察,颇知西人亦有“素重信义”的一面,该观点得到当时部分官员认可。这一现象的产生
A.反映了中体西用的理念B.取决于列强侵略的加深
C.体现了对西方的客观认识D.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分化
4 . 马克思在对近代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上,将中国经济纳入到世界经济大体系中进行整体性考察,科学客观地分析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双向互动、发展趋势等问题。这侧面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B.近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较大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马克思对近代中国的理性分析
2022-05-12更新 | 278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年均财政收入和军费情况,以下数据说明,鸦片战争
财政收入鸦片战争的军费军费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人口数人均军费
中国3904万两2733万两70%41000万0.067两
英国15540万两1243万两8%1500万0.829两

A.人均军费与战局无关B.清政府的战败有必然性
C.无法从经济角度解释D.军费数量与战局负相关
6 . 1867年,总理衙门大臣奕䜣认为列强各国遇事只有“于彼有益,则必出全力以相争,不载入条约之内不止”。1869年,在奕䜣坚持下,“洋药进口税增加二十两,生丝出口税倍增”等内容写入《中英新定条约》。这说明奕䜣
A.运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B.萌发国家主权意识
C.遵循“中体西用”原则D.坚守朝贡贸易体系
2022-05-10更新 | 48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1868年,英美领事与上海道订立了《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该章程规定:“凡不作商人之领事馆及为其服役并雇用之人,未得该领事馆允准,不得拿获。”之后,列强还设立了领事法庭、领事公堂、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等在华审判机关。这一系列举措
A.完善了中国近代的司法制度
B.使中国在涉外纠纷中处于被动局面
C.促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D.表明清延主动寻求外交的近代转型
8 . 晚清某官员在浙江惨败、江苏危急时承认:“逆船乘风扬帆,虽数百里瞬息可到。我兵调拨接引,陆路则狭窄难行,水路则河狭船小,行走亦复迟滞。彼处之救兵未来,而此处之守兵已溃。”该官员参与的这场战争
A.促使中国政府开展政治变革B.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
C.彰显了农民运动的革命精神D.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9 . 1867年夏,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赵烈文做此判断的依据是,当时(       
A.地方独立性增强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各军阀拥兵自重D.西方经济文化侵略深入
10 .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人民发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豪言壮语,表示不怕“夷船坚厚”,齐心协力,“操戈御敌”,“务使鬼子无只身存留,鬼船无片帆回国” 。这些言语体现了(     
A.中国社会盲目自大风气盛行B.华夷观念迟滞了中国发展进程
C.坚船利炮推动中华民族觉醒D.广东民众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
2022-04-17更新 | 31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精创预测卷(广东专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