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鸦片战争前,丝的出口每年最多只有一万多包,一般只有几千包,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加到二万二千包;战前茶叶出口每年大约五千万磅,而道光二十六年超过八千万磅。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A.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改变B.丝茶的市场依存度加深
C.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D.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2 . 1864年,清政府与西班牙签订的《和好贸易条约》中特别规定:华商到小吕宋地方贸易,该国应照最好之国相待,若日后“有何优待别国商人之处,应照最优之国以待中国商人,用昭平允”。其后中意、中奥通商条约,也都添加了类似条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B.初步实现了外交近代化
C.为赴外商民争取了权益D.废除了片面最惠国特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在15-18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许多欧洲国家都曾实行垄断性的贸易制度。据学者统计,在道光十七年(1837)前的80年间,粤海关的贸易总值为422716.9万两,是广州一口通商之前整个中西贸易的3.6倍。关于18、19世纪的中欧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西方都曾推行重商主义
B.中国经济水平已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
C.海禁政策并未限制中西贸易
D.借一口通商而发动战争是殖民霸凌行径
2023-04-14更新 | 2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二模(康德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19世纪初,英国对华贸易商A·马塞松在回答议会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织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织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纺织品贸易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有在12年后酌行变通条约的规定。1854年中英《南京条约》将满12年之时,英国遂率先致函清政府,以此为由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据此可知,当时(     )
A.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B.美国在华利益获得优先保障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D.英国已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6 . 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获取战争赔款B.打开中国市场C.割占中国领土D.控制中国海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统计出记载道光时期(1821-1850年)两种外交史料中,关于“天朝”与“中国”使用频率的变化:最初十年使用的“天朝”次数达50余次,而“中国”不足10次;1836年4月至1838年5月之间,使用“天朝”次数7次,使用“中国”次数19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禁烟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B.长期推行的海禁体制被打破
C.前后记载者思想观念的不同D.中外交往的扩展冲击传统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无数的农产品廉价原料与农民血汗一起,从海关毫无阻挡地流向国外,中国农村剩下的只有贫困和愚昧”;新兴的非农经济仅限于条约口岸,对传统农村经济几乎没有外部效应。该学者意在强调(     
A.传统小农经济走向解体B.城市发展与农村完全脱节
C.开埠通商促进近代工业发展D.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道光二十六年,英使德庇时请求在西藏定界通商,耆英即以此要求“殊与成约不符”,予以驳斥。德庇时又以前往天津为要挟之计,耆英认为“惟有坚守条约,持以镇静”。道光接报后,也降逾说:“通商一事,更有原立成约,自应永远遵守。”这表明清廷(     
A.深诸近代的国际外交规则B.以条约阻禁列强特权扩大
C.深受近代契约精神的影响D.固守华夷观维护国家利益
10 . 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