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他们在停留上海的7天中发现,有400艘从100吨到400吨不等的船只,装载大豆、面粉,从天津、奉天开来;从福建、台湾、广东,以及越南、暹罗等地开来的船每天有三四十艘之多。据此推断,当时(       
A.传统朝贡贸易体系解体B.上海成为外贸中心
C.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D.英国觊觎中国市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鸦片战争后英国谢菲尔德的商人运来大批刀叉:准备卖给中国人当做餐具,结果陈列在商店多年无人问津;伦敦的商家运往中国一批钢琴,结果堆积在仓库里受潮变质。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     
A.英国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抵制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存在盲目性D.中国对外开放市场的力度有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鸦片战争后,广东佛山镇铁钉业因“洋铁输……故制造日少”,土针业因“洋针输入,销路渐减”,而台茶“自开口以后,外商云集”而日益兴盛,上海的棉花也因“西人自为采售”而繁盛。这体现了(     
A.列强入侵对中国具有双重性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D.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4 .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讨论鸦片战争时,追溯了19世纪前半期涉及中英关系的两件事情:一是1816年英国使臣因为不愿行三拜九叩的大礼而被清朝皇帝拒绝接见;二是1834年两广总督因为信函的礼仪问题而拒绝接收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的公文。丁韪良这些言论(       
A.抨击了英国侵华蓄谋已久的真相B.认为清政府应承担战争的责任
C.揭露了清朝统治阶级的狂妄自大D.旨在抨击清朝专制体制的腐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资本的矛头指向富庶的中华帝国和葡萄牙人独占已久的国际商港——澳门,使澳门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危机。这表明澳门生存危机主要源于(        
A.英国强大海军实力的威慑B.葡萄牙推行专制独裁殖民统治
C.中国外贸出超地位的丧失D.商业资本垄断贸易已不合时宜
6 .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规定:中国需与列强互相派驻外交使臣。于是,1860年起,列强国家纷纷派遣使臣常驻北京,处理外交事务,但清廷却迟迟不肯派使臣到其他国家去,认为若清廷派使臣到其他国家去,就是自取其辱!这表明清政府(     
A.坚持平等的外交原则B.仍然以天朝上国而自居
C.维护国家的主权完整D.固守传统闭关锁国政策
7 . 1844年,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美方提出美国船只进口停泊,“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而清朝谈判代表耆英却要求修改为“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人民,中国不能代为报复”。这反映了(     
A.耆英坚决捍卫国家主权B.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
C.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D.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2022-07-06更新 | 1179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1861年至1862年期间,英、法、俄、美等国陆续在北京设置使馆,但外交团并没有立刻组织起来。1864年美国公使蒲安臣在致本国上海总领事的一封信中,以外交团领衔的口吻,提到他与英、法、俄三国公使达成六项对华共识。这表明
A.传统外交渐向近代转型B.列强对华政策达成一致
C.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D.晚清外交面临更大挑战
9 . 《天津条约》规定:“此次新定税则并通商各款,日后彼此两国再欲重修,以十年为限,酌量更改。”1868年,清政府主动派出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使团出洋与各国交涉修约事宜,同时任命英国人柏卓安及法国人德善参与交涉。材料表明
A.清廷主动接受近代外交体制B.西方国家积极支持中国修约谈判
C.清政府面临的外交环境艰难D.贸易谈判是当时中外交涉的重点
2022-05-31更新 | 394次组卷 | 9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前夕,天津的一些铺户、船民、盐民等自发要求彼此联络,共御外侮,当地官员连忙上书表示“民情汹汹”“盗贼四起”,并将有限的军力用于压制商民。这最能说明当时
A.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B.封建政府和人民大众矛盾尖锐
C.天津民众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