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个庚子年,一段屈辱史。1840年和1900年,这两个庚子年间的六十年,是一段不堪 回首的历史。六十年中,列强相继发动了四次以上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一败再败,前一次创伤未愈,后一回屠戮旋踵。坚船利炮的打击和胁迫,让这个政府一次次以灵魂为代价,以求得肉体的苟安。它们,用血泪写成,用屈辱风干。它们,拧成了一道道绳索,套在了中华民族的脖颈上,愈挣扎,便勒得愈紧。

——摘编自赵彦《晚清那些年:一个民族的创伤记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庚子年”间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至少三个),并说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派出所谓“东方远征军”开往中国。当时英国议会曾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内务大臣罗素向议会发言,说明英国开战的目的是:“为商务监督及女王陛下的臣民所忍受的暴行与虐待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在恐吓与暴力之下所受到的损失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获得保证,使今后免受暴虐与残忍的待遇,并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之下经商。”英、美的有些历史书则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对中国的这次战争也会发生。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甲午战争虽然是中日之间的战争,但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所处的时代以及它们的侵略本性,使得它们必然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明火执仗,趁火打劫之后,又以“友人”“恩人”的面目,终于达到了彻底瓜分中国的目的。

——摘编自张传杰《帝国主义列强与(马关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人罗素所说的“恐吓与暴力”相关的历史事件,并以相关史实说明其提出的英国开战的目的是否符合事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后欧美列强以“友人”“恩人”形式侵略中国的事例。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鸦片战争后与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发展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发动这场侵朝、侵华战争,做了几代人的准备,设计了多种实施方案,派出的情报人员足迹遍及中国各地。反过来,清政府朝野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情况缺乏了解。李鸿章处在应战的指导地位,但应对谋略、调兵遣将,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在战争指导原则上,日本实行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李鸿章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争指导方针。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长达半个月,除了本地农民奋起抵抗外,李鸿章未组织反击。清政府没有建立统一的国防军,军队各有所属,互不听调,一些将领贪生怕死,只知保存自己,没有全局观念。

——摘编自张海鹛《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材料二:日本法西斯企图灭亡中国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入侵,激发起全民族空前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所积聚起来的民族凝聚力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如同火山般地喷发出来。国共两党重新携手,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旗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一旗帜下,一切炎黄子孙,同心协カ,一起为抗日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石源华《中华民国史(第十卷)》

材料三: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美】罗斯福《炉边谈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罗斯福这段话的认识
2021-01-2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2018-09-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申报》在1894年7月11日发表了一篇《战必胜说》的文章,“况今者日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眦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争先战。”

——摘编自《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国运之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必胜说》认为中国必胜的原因,并分析中日这场战争对国运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019-02-23更新 | 598次组卷 | 3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9 . 近代列强侵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阅读以下有关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彼族实能觇我要害,制我命脉;而我所以失事者,由于散漫设防,东援西调,未将全力聚于紧要数处。”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在能力”。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阅读材料三,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