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晋争霸,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运河。后来,在平定了江南的陈朝后,隋炀帝重新疏浚邗沟,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使政府得以有效地控制江南。隋、唐政权还大力兴修关中黄河(渭河)支流通向长安的运河,如广通渠等;北宋政权围绕首都开封呈放射状修凿运河;元朝通过开凿山东会通河段和北京通惠河段,将大运河东西走向的河段裁弯取直。

材料二   1842年6月,英国军舰进攻吴淞口炮台,攻陷后溯长江而上,长驱直入,很快占领镇江。英军沿长江一线,拦截漕船,掠夺商船,完全控制了扬州与镇江之间的长江航线,大运河漕运被迫中断,京师粮食供应紧张。不久,清政府被迫求和,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期间,由于大运河的中断,从广东等南方军工基地往天津运输军火遭遇极大困难,战机因此被贻误,洋务新政的部分成果难以被用于支援前线军队。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吕娟《中国大运河河道变迁基本脉络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影响运河兴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政府在两场战争中的失败与大运河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东一役,主客之势中东劳,重寨之形中强东弱,乃日人一举而扫平,再举而夺旅顺,三举而逾鸭绿,四举而出九连,五举而越分水,六举而破,七举而降成海。中国虽有军兵,不可得而用,虽有火药不可得而施,虽有炮台不可得而守,虽有战舰不可得而济,虽有军粮不可得而食,谋臣智士无所展其才,烈胆忠肝不能显其勇,束手待婷如鸟在笼,俯首乞怜如鱼困陆,索重款而不敢辞,割全台而不敢问,遂今ニ十三省如几上肉,任与国之取求,四万万人如阶下囚,听外人之笑骂。

——摘编自郑大华《新政真诠一何启、胡礼垣集》

材料二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与公共租界隔苏州河相望。淞沪会战中,英美等国在中日冲突中严守中立,因此,上海的租界就成了上海战区市民和外地难民避难的场所,仅八一三事变当天就有6万中国难民躲进租界。1937年10月27日,四行仓库的西、北、东三面已被日军占领,坚守四行仓库的400多名士兵成为孤军。此时,英国军人同情他们,认为孤守无益劝他们退入租界。中国士兵只要放下式器,就能保全性命。但我等军人绝未作此想。

——摘编自孙元良《谢晋元与八百壮士

材料三194599日上午915分。何应钦令网村宁次等退席,后者再一掬躬后,缓缓退出会场。日方人员退场后,何应钦发表讲话,并由翻译人员现场译述后直播全世界,其大意是教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已于9日上午9时在南京顺利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日子,是八年(现说十四年)抗战艰苦奋的结果,是对东亚及全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从此开始新的纪元。我们中国将走上和平建设大道,开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摘编自金满楼《抗战胜利日:被定格的日本投降时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谢晋元和八百壮士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品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下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

材料四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5)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

4 . 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看问题立场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战争的后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研究述评》

材料二甲午一役的失利井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侨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四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

(2)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谈甲午战争给当下中国的启示。

2018-03-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


时期
概况
鸦片战争前由礼部兼理对外礼仪;由理藩院兼管对俄外交。
鸦片战争后1861年,应西方列强的强烈要求,清政府成立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除负责办理与列强的外交外,还负责通商、铁路等洋务项目。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

——摘编自《中国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等


(1)据材料一,列举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并指出其所反映的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是什么?

材料二   1949年4月周恩来指出:“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2)概述材料二中周恩来的外交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些外交成就体现了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材料三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l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

——【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态度”。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

——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4)结合材料四举例说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当今中国应该如何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上,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2016-11-27更新 | 222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南省商丘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主要活动
1895年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1905年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1910年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
正式叫胡适。
1916年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1917年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摘编自胡适年谱

材料二与新文化运动诸同仁一样,胡适的动机和目的是要从他们认为是最根本的文化上制造中国不亡的原因,即为中国“再造文明”,以达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不落后于人。实际是要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就是胡适将他所参与并认同的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1)依据材料一,说明胡适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的异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