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甲午一役,清朝政府辛苦经营了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海军精华损失殆尽,漫长海岸线门户洞开,而群敌环伺,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张之洞曾言:“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B.“中体西用”的失败
C.海防建设的迫切性D.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2 . 1898年,梁启超等百余人联合上书,请废除八股取士。当时会试举人闻之此举,如不共戴天之仇,拟殴打上书人。《辛丑条约》规定停止科举考试5年,没有遭到任何反抗。京师几个省都会,通洋文能翻译的人身价倍增,“昔之想望科举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这一变化体现了(     
A.民族抵抗意识彻底丧失B.科举制度受到严重挑战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D.政府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3 . 甲午战争之前,很多人认为:“岛夷小丑,外强中干,久为實海所共知”;或者“我中华海防已三十年,创建海军亦七八年,武备修举,足以永靖海氛。”这反映当时(     
A.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B.洋务运动的成果被过分夸大
C.统治者利用舆论鼓励民众D.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
2022-11-21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4 . 在甲午战争期间,有学者在天津《直报》上撰文指出:日本“条约既有所不顾,公法亦有所不遵。无论议和抑或定约,彼必将多方需索,百般刁难”。可见,该学者在此(     
A.告诫清廷积极抵抗外侮B.强调应依国际公法限制日本挑衅
C.揭露日本侵华蓄谋已久D.认为清政府动员全国力量备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御史赵炳麟曾指出:“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农民阶级能够挽救民族危亡B.民族矛盾的尖锐和激化
C.排外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潮D.已完全走向半殖民地化
6 . 1898年3月,英、德两国在赫德帮助下战胜俄、法集团,与清政府签订了《续借英德洋款合同》。合同规定:清政府向英、德借款1600万英镑,年息四厘五,45年还清,除以关税作保外,还以江浙等地厘金和湖北等处盐厘作保。借款合同的签订
A.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B.反映英德根本利益一致
C.开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7 . 攻占天津后不久,沙俄就积极筹划讨论如何恢复天津秩序的八国会议。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决定由俄、英、日三国委派具有同等权力的成员组成“天津都统衙门”。当时,这一机构的成立
A.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愿望B.有利于原有秩序的重新恢复
C.顺应了列强的殖民统治需要D.意味着义和团运动遭到失败
8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的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相当一部分公派生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2022-03-21更新 | 463次组卷 | 40卷引用:2015届陕西西安曲江一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9 . 188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伊藤博文在天津签订条约,该条约是为解决朝鲜甲申政变所引发的中日冲突遗留问题而缔结的。条约规定,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军,由第三国教官训练朝鲜军队,若朝鲜发生变乱或重大事件,两国出兵时须互相知照。这一条约
A.降低了日本的国际地位B.埋下了甲午战争的隐患
C.维护了朝鲜的领土主权D.限制了日军的对朝行动
2021-12-21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甲午战争期间,在日方声称讨伐清政府的微文中有:“满清氏元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据材料可知
A.日方企图利用满汉民族间矛盾B.满清政府无功于中华民族历史
C.日方已经占据战争道义制高点D.协助国内革命派已是日方战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