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 《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2 .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2021-11-20更新 | 203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事件中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B.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021-09-24更新 | 261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4 . 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新特点的条款是(   )
A.开辟内河新航线B.在苏杭地区开辟新口岸
C.允许日本在华各口岸设立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2021-09-02更新 | 385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1年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1901年至1911年,以农民为主体,包括一部分工人、城市平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内的所谓“民变”在中华大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唤醒了人民的爱国心
B.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得到中国人民普遍接受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被彻底粉碎
D.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021-06-0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2021-04-16更新 | 259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下)高二期中历史试题
7 . 下图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章节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应为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上行下效兮,民冤不伸。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红灯夜照兮,民不迷津。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金鼠漂洋孽,时逢本命辰,待到重九日,剪草自除根。”这则揭帖(在街市散发的宣传品)内容说明
A.民族危机的根源被充分认识B.民间反帝反封建情绪高涨
C.运动已具备成熟的革命纲领D.列强终无力直接瓜分中国
2021-01-1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识的外国人亦承认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地方广阔,民气坚劲,殊非印度、南洋可比”。中国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与该观点相符的史实是
A.三元里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义和团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2014年,中国考古人员在辽宁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最终考古专家以沉船上发现的英国原装进口的瓷盘碎片拼接出的篆书体文字“致远”而确定了该船只的身份。据此及下图获取的最主要信息是

磁盘周边英文翻译成汉语为:大清帝国海军致远舰(邓世昌担任管带即舰长)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落后B.北洋海军官兵素质极高
C.洋务运动的开展和见证D.晚清社会中流行篆书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