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某中学学生探究小组收集和整理了下表中的内容。请你根据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回答关于幸福观的有关问题。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作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作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作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作个人幸福的体现。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2)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影响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发生改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
2019-01-30更新 | 38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17-18高一·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日本
1900~1901年德国等8国《辛丑条约》

材料二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3)试联系所学知识,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主要理由。

(4)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5)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2018-11-12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甲午战争前后进口商品种类比重统计(%)。由此可知,甲午战后(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量日益减少B.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一定的发展
C.列强放松对华机器出口的限制D.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2022-07-1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是“克林德碑”的相关信息,其变化说明
时间事件
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清军当场击毙,即“克林德事件”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
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
1952年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A.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B.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D.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
189469.496.2624.25
190062.9911.2025.81
190555.7114.0430.25
191050.8916.1432.97
191448.3120.39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019-01-30更新 | 2776次组卷 | 68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表显示的是清朝“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拨派给公共工程局的部分款项,该款项主要用于履行
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两
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两
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两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

材料二见下表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国力军力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生铁产量(万吨)钢产量(万吨)石油产量(万吨)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总兵力
(万
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军舰(艘)军舰总位(万吨)飞机
(架)

13.695.955.60.0210%202.950665.9600(作战305)

60239.763539.380%60余409.720077.1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2)根据材料二概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

2017-12-1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年5月18日口述
“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
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

A.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C.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2017-09-23更新 | 994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见下表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国力
军力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
生铁产量(万吨)
钢产量(万吨)
石油产量(万吨)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总兵力
(万
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
军舰(艘)
军舰总位(万吨)
飞机
(架)


13.6
95.9
55.6
0.02
10%
202.9
50
66
5.9
600(作战305)


60
239.7
635
39.3
80%
60余
409.7
200
77.1
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
(2)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
2016-11-2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云南德宏州芒一中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