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10周年,以史为鉴需要对那些发生的事情有切实的理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云:我两人忠心为国,亦须筹顾大局。中国素未准备与外国交争,所招新兵,未经训练。今既到如此地步,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如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必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伊(藤博文)云:局面竞至于此,非余之过也。战端一开,伊于胡底,讵能逆料?……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二   李云: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伊云: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李云: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伊云: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李云: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才干太大。伊云: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如与中堂比才,万不能及!李云: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伊云:两件皆不能稍减,屡次言明,此系尽头地步,不能少改。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
材料三 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项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这将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与北京。海军希望取得台湾,以此作为日后进军南亚的基地,同时也想租用辽东半岛。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进步党建议,鉴于即将到来的瓜分中国的行动,日本应占据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而自由党则力主割占满洲和台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参与“马关和谈”的出发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理由发生了什么变化?联系材料一、二,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各自态度有何不同?
(3)《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日之间取得和平局面了吗?据材料三和所学日本侵华知识,分析其原因。
(4)从史料的角度看,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有何不同价值?
2016-11-27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5月)历史试卷
2 .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列强从对中国侵略的主要目标由攫取经济利益转变为对中国领土的瓜分
B.中国反动势力由对列强妥协退让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
C.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为主的一种表现
2013-06-18更新 | 7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河南淇县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